精选132句索尔仁尼琴的忠告(索尔仁尼琴全名)

日期:2024-05-14 23:19:53【该时间系统自动生成,不作为文章发布时间】 作者:admin

索尔仁尼琴的忏悔

1、索尔仁尼琴的生平

(1)、索尔仁尼琴的悲剧在于他的“双重背叛”,他亲眼见证了信仰的双重幻灭;索尔仁尼琴的幸运在于他得到了双重背叛的机会,这才让他有机会能够活着忏悔,让挣扎的心情得到些许平静,让******的灵魂得到些许升华。

(2)、具有戏剧性的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他的祖国同胞也开始追求西方式的“浅薄”而又“快乐”的生活了,开始要彻底抛弃传统意识形态了。这不是索尔仁尼琴从前所渴望的吗?戈尔巴乔夫要将索尔仁尼琴所希望的付诸现实。但索尔仁尼琴却很着急。他针对戈尔巴乔夫政权及其人民,发表了长篇政论文——《重建俄罗斯》。在文章中,他反复地强调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抬高20世纪以前的俄罗斯文化和思想家。他警告说,一个***的***运动越是高涨,精神生活就越是贫乏。他不想谈论物质生活。他奇怪地将***运动仅仅与精神生活扯到一起。更多的时候,不正是因为物质生活的问题才引起了***问题吗?除了宗教狂之外,有哪一个普通百姓关心精神的***运动呢?他的言论同样受到了俄罗斯人的冷遇。人们说他陷入了一个神话而不可自拔。

(3)、我险些因为这略带鸡汤的名字错过了这本书,但真的很棒,点燃了心底的理想主义力量,陈虻是***新闻界永远的良心和教父。

(4)、俄罗斯应该被殖民三百年,三百年够不够,我还有怀疑!

(5)、作为作家,索氏最值得炫耀的不是诺贝尔文学奖,而是他的两度被清除:1969年11月,他被苏联作家协会开除会籍,1974年2月,最高苏维埃***团以“叛国者”的罪名剥夺其苏联国籍并驱逐出境。索氏先是丧失了官方“作家”的称号,继而又丧失伟大祖国的国籍。这种身份的双重剥夺,正是这个人的最高桂冠。他是作协体制外最伟大的作家,同时又是没有国籍的伟大公民。在20世纪,还没有任何作家获得过如此奇特的荣耀。

(6)、有人说他与时代脱节了;有人说他走得不是时候,回来的也不是时候;也有人说他太天真了、太狭隘了、太不食人间烟火了……但我们不要忘记,他只是一个“人”,是一个受限于时空环境的“时代之子”。

(7)、正是基于一种***抗争的立场,他被视为***的危险叛徒。1971年,索氏在公共场所被人注射蓖麻***素,差一点丧命,但这其实只是一个小小的警告而已。三年后,他被克里姆林宫逐出国境,移居***的偏远村庄。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他并未高声赞美收留他的白宫,而是开始痛斥西方消费时代的道德沦丧,呼吁以基督的价值重建社会伦理。这种左右开弓的先知立场,令他在东西两个方向都失去了支持者,成为愤世嫉俗和不合时宜的批评家。

(8)、正是这种单纯、淳朴和博爱使他与众不同。最德高望重的主教在索的安魂仪式上向这位上帝的仆人致词,由主宰大主教阿列克谢和主持仪式的大主教奥列霍沃-祖耶夫斯基宣读。

(9)、1949年在斯大林70寿诞上,赫鲁晓夫陪同中共领导人***出席宴会。

(10)、在海外流亡期间,索氏出版了著名的《古拉格群岛》,引起极大反响。该书是对1918-1956年间苏联集中营的实录,共分7大部分。其中包括他自己的经历,还有上百人的回忆、书信、报告,以及苏联官方和西方的数据,是类似于报告文学性质的作品。有人这样形容说,在人类文明史上,如果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19世纪最辉煌的乐章,那么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就是20世纪最悲怆的史诗。

(11)、虽然失去了可以呼风唤雨、令无数人匍匐在脚下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拥有一辆配备司机的小轿车、一幢配备厨师和保姆的豪华别墅和一份足以维系优渥生活的“特别养老金”,在很多人看来,赫鲁晓夫应该满意了。

(12)、 在获诺贝尔奖的俄罗斯作家中,特别值得一说的是索尔仁尼琴。这是一个典型的俄罗斯人,1918年生于高加索,2008年去世。早在1962年,索尔仁尼琴就发表过描写苏联劳改营生活的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在社会上引起了超出纯文学的反响。1968年他因写成了小说《第一圈》和《癌症楼》并在西欧发表,不仅内容被质疑,其做法对于当时的苏联来说是绝对不能允许的,于是1969年被苏联作家协会开除。而他的否定丑化苏联时期***制度的作品,却受到西方的特别垂青。1970年,索爾仁尼琴被告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件事在苏联国内立即引发了轩然大波。尽管苏联此时已经在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丑化歪曲虚无苏联历史的做法依然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13)、1978年他应邀在哈佛大学演讲,严厉批评西方社会的实利主义和自由主义,这在自由主义大本营的哈佛引起一场争论。但当年留学哈佛的马英却因听到这篇演讲而感动不已,以笔名写了一篇回应文章《勇者的证言——索尔仁尼琴的哈佛演讲及反应》,登在《中央日报》上,引起了蒋经国的注意。后来马英九返台,应聘担任蒋经国的英文秘书,这成为他日后在政坛崛起之因。

(14)、正如卡夫卡《地洞》里的鼹鼠,索氏躲藏在专制的黑夜里,以敏感的触须,率先感应着某种巨大的威胁,喊出民族苦难的真相。他擅长用最细小的字形写作,而后把这种蚂蚁天书卷起来塞进小瓶,以孩童的方式隐藏和传递。这看起来像是一种古怪的游戏,他不仅要叙写故事,还要发展出一种中世纪异教徒的生存异能,以便其作品能够在超越被捕和失踪的命运,在尘世间继续流传。这种苏联版的猫鼠游戏,为铁幕***的思想传播学,提供了卓越的样板。

(15)、以整体的名义要求个体无条件服从,这正是前苏联时期各种黑暗帝国的成因。任意剥夺个体权利的冲动形成了人类机体之癌。小说中的主人公帕维尔-尼古拉耶维奇-鲁萨诺夫主人公科斯托格洛托夫在部队里呆过7年,又在劳改营里呆过7年,之后在流放地度日。就在这时他得了癌症,直至奄奄一息才好不容易住进了“癌症楼”,经爱克斯光照射他病情好转。但是,下一步的“激素疗法”将使他“失去体会什么是男人、什么是女人的能力”,这代价在他看来“太残酷了”,于是愤而选择反抗。在反抗的过程中,他发现了社会的病症和人们灵魂的癌细胞——对于个体性的蔑视、压制、消解。无论是官僚主义,还是个人崇拜情结,实际上都是对无数个体***品格的蔑视、压制、消解。这种意义上的癌症是反个体综合症。当它爆发时,人们会以集体、理念、正义的名义为自己进行合法性授权,理直气壮地剥夺他人的个体性,并因此体验神圣之感。此时,癌细胞就会裂变为不同形态的古拉格群岛,各种各样的癌症楼便将迅速崛起。小说中的癌症楼是个体性泯灭之所。它被命名为13号楼,无疑是意味深长的。倘若《旧约》中的13代表使徒对耶稣的背叛,那么,癌症楼就象征着对人类的背叛。人类是个体的复合体,剥夺人的个体性就是背叛人类。这是个素朴的真理,但人类为了认识它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古拉格群岛,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在各种各样的劳改农场,数以千万计的个体被折磨、践踏、消灭。个体性的泯灭是悲剧之源。在以任何名义消灭个体性的一刹那,人们就已经在为自己搭建古拉格群岛和癌症楼。索尔仁尼琴追查到了这个秘密,勘探到了悲剧之根,开始重构灾难的发生学机制。正是为了重构灾难的发生学机制,索尔仁尼琴开始了漫长的反思和揭示历程。他反思和暴露的目的不是为了报复,而是为了让无数患过灵魂之癌的人承认“是,我曾是刽子手和杀人犯!”,并为此而忏悔和受到必要的惩罚,以活生生的案例启示后来者,让人类永远告别任何可能的古拉格群岛和癌症楼。

(16)、他在自己的生活中窥见了这种幸福,他因为执行福音书中的圣训而满足。这些圣训也是他的功绩,在这里他以基督教徒的意志,身体力行,竭力与自己宣扬的东西相符合。我们总是宣扬很多冠冕堂皇的东西,而很少像我们说的那样去做,他也总是注意这一点,他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他曾为获得这种权利历经磨难。

(17)、有些人为所有人活着。他们是人类尊严和不屈精神的代名词。面对他们,我们必须表示敬意。索尔仁尼琴就是这类人的杰出代表。

(18)、仅剩的文学巨匠之东正教堡垒、“俄罗斯良心”和“***恐龙”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2008年8月3日弃世而去,留给世人一个形迹可疑的背影。

(19)、是这本书,才真正的让西方欧洲***认识了索尔仁尼琴;

(20)、 只要还能在雨后的苹果树下呼吸, 就还可以生活。

2、索尔仁尼琴的忠告

(1)、苏联前总统戈尔巴乔夫也称赞他“曾反对极权主义,并就此写了不少优秀作品,从而表现出他的公民勇敢精神”。每次阅读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会的上述授奖辞,我都想起《古拉格群岛》中的名句:“宇宙中有多少生物,就有多少中心。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因此当一个沙哑的声音向你说‘你被捕了’,这个时候,天地就崩溃了。”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都是宇宙中最值得珍视的存在,这是现代人道主义的精髓。人类不过是无数个体的复合体,热爱人类就是热爱无数处于中心的个体,守护人类就是守护个体思与在的权利。对于索尔仁尼琴来说,对个体负责就是对人类负责。为此,人类“应当公开谴责宣扬一部分人可以惩治另一部分人的思想本身”,消解任何形式的特权思想。正因为索尔仁尼琴时刻将个体置于中心地位,正因为他的作品表达了“对不可摧毁的‘人的尊严’的肯定和对破坏这一尊严的一切企图的批判”,我才称他为人类的文学良知。

(2)、1959年10月,赫鲁晓夫最后一次访华。在国庆宴会上***面无表情,一脸凝重。

(3)、实际上这种***害很深,关于这一点索尔仁尼琴对此多次谈到。当他又一次被问到他是怎样看待祖国发生的这些变化以及他努力争取的自由时,他是这样回答的:“自由很多,真理很少。”这里谈及了某些变换,这些变换现在无处不在时有发生,我们必须很久很久才能克服。

(4)、如果说《古拉格群岛》的主旨是叙述灾难的话,那么,《癌症楼》则致力于剖析灾难发生的病理学根源。正如评论家们所分析的那样,癌症楼的意象本身就具有象征意味。小说开头的第一句话就是:“癌症楼也叫做13号楼。”在基督教中,13这个数字意味着背叛、受难、***。《旧约》中的犹大背叛的是耶稣,是人之子。《癌症楼》中的背叛指向谁呢?在《癌症楼》中,有这样一段话,玩味它可以帮助我们领受癌症楼的隐喻和象征:

(5)、在维尔塞里斯夫人家里他偷了朋塔尔的一条丝带而栽赃给厨师玛丽永;

(6)、大学毕业后,他应征入伍,参与对德战争。他曾因战功,获得2次勋章,官至大尉,担任炮兵连长。当时他虔诚信奉马列主义,在写信给妻子的信中说:“我很高兴把生命献给列宁。”

(7)、小编评:区分文化与***是一件很难的事,从来没有纯粹的文化和纯粹的***,自古以来一切文化或者艺术都是与***相连的,扩大说都是与民族和***相连的。我特别推崇我们的领导,经常会提出一些貌似很高很远到很管用的口号和理论,比如以前的三讲,讲学习讲***讲正气,非常通俗易懂,如果你在人的社会里活着,一点***都不讲,那只能是举步维艰。

(8)、索尔仁尼琴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堪与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并列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为加速前苏联的民主化、“公开性”进程,推动历史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9)、1994年5月,这位在监狱和流放地待了11年、随后被驱逐出境流亡了20年的老人,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符拉迪沃斯托克市中心广场、莫斯科雅罗斯拉夫尔火车站一片“乌拉”声。他被称之为“俄罗斯文学的主教”、“俄罗斯的良心”、“伟大的预言家”。六十多年前,当他还只有27岁的时候,他就预言了斯大林时代的终结;如今他又在预言“东斯拉夫大家庭的瓦解”,并为这一“瓦解”的征兆而痛心疾首。此时,他很像普罗旺斯的诺查丹玛斯,当然更像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圣愚”或“癫僧”。

(10)、有人称索尔仁尼琴以笔代剑,戳穿了苏联政权的虚伪包装,使这头巨熊颓然倒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索尔仁尼琴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作家。

(11)、索尔仁尼琴不仅仅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诗人,更是一位历史学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毕生追求公平与正义,给俄罗斯留下了丰厚的思想和文学遗产,在有生之年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

(12)、然后在纪念晚会上,当我们具体讨论在哪一天举行洗礼仪式时,我和这个婴儿的父母都没有主意。令人惊奇的是,突然我们都想到为什么不在这一天进行呢?

(13)、在索尔仁尼琴的名字之前,人们已经加过许多形容词和前缀,譬如流亡作家、民族的良知、文化的主教,等等。然而,最适合他的名誉恐怕只有一个:个体。被称为个体,在尼采和柯尔恺郭尔等大家眼里都是最高荣耀。索尔仁尼琴显然是无愧这个荣耀的作家:他不仅仅以普遍的个体身份在场,更是个体性虔诚的守护者。在将1970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索尔仁尼琴时,瑞典皇家学院曾委托其常务秘书卡尔-拉格纳-基耶罗宣读了如下的授奖词:

(14)、这是一次完美的宫廷政变——之所以“完美”,不仅因为对赫鲁晓夫权力的虢夺没有遇到一丝抵抗,更因为在苏式***里,最高领导人被解职后,下场都很凄惨,而赫鲁晓夫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度”晚年的优厚待遇。

(15)、可是,赫鲁晓夫不满意,最初是由于不甘心,后来是由于反省。

(16)、 看到一切,没有想起一切,没有猜到一切。——索尔仁尼琴名言

(17)、当然,他已经无力给任何人打开门窗,即使给自己,也仅仅是把窗帘拉开一道缝隙,这道缝隙就是——偷听敌台。

(18)、赫鲁晓夫与孙女合影。1964年10月14日,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渡假时,勃列日涅夫等人在莫斯科发动政变,赫鲁晓夫被免除一切职务,强迫“退休”,成为“特殊养老金领取者”,自此从公众视野中消失。

(19)、虽然我们不会用他博大的圣经概念定义先知,但是从自己经验的高度来看,他的阅历非常广。

(20)、永远不要鼓励人们去寻求快乐,因为快乐本身不过是市场的一个偶像罢了。而应该鼓励人们互爱。一头野兽在咆哮眼前的猎物时会感到快乐,而我们人只有在互爱时感受爱,这是人类可以取得的最高成就。

3、索尔仁尼琴全名

(1)、赫鲁晓夫在斯大林葬礼上为之抬棺,1953年。

(2)、 苏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中,伊凡·蒲宁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在评奖中,蒲宁成功击败了深受斯大林青睐的被称为无产阶级的伟大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在蒲宁1933年获得诺贝尔奖以后,苏联方面明确表态,这项奖颁给蒲宁,完全出于一种***目的,并且明确称蒲宁是“革命的敌人”。因此,这个奖项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受到了苏联的无情谴责。

(3)、陈奎德在他《举世已无索仁兄》的追悼文中说:“索尔仁尼琴最为核心的特征,是他那极富宗教色彩的‘内省’,那种自我批判的深度。他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自我怀疑,自我审视,自我拷问,甚至自我虐待。……这显然同他的东正教信仰有关,广义地说,与宗教感有关。”

(4)、赫鲁晓夫与加加林(左二)等人合影。赫鲁晓夫当政的1953—1964年,苏联工业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1%—2%,普通人生活明显改善。他颇有平民风格,当政时不重“形象工程”,大量建造站台简陋的地铁,速度比斯大林时代快一倍以上,解决了莫斯科边缘地区的交通难题。

(5)、在他因为批评斯大林而被捕之前,他是坚定的马列主义者。换句话说,他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他后来在传记中写到,当他被关到称为“古拉格”集中营的牢房里时,是他从悔改走向上帝的开始。在那里,他才开始了解自己内在的生命,倾听灵性的声音,最终找到上帝。

(6)、 献给没有生存下来的诸君,要叙述此事他们已无能为力。但愿他们原谅我。——索尔仁尼琴名言

(7)、全文大篇幅介绍了他年幼时期,父亲对他在自学能力和思维模式上的塑造,很多家庭教育的细节很是震撼。同时,还描述了很多他在思辨方面“自我训练”,有不少漂亮的元思考。非常推荐,对于个人思维的改造升级,甚至下一代的教育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8)、 伊凡·蒲宁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9)、他努力摆脱各种极端,是一个信徒和爱国者。他曾说过,如果他能主宰自己的人生,那将会避免很多错误。但是,上帝总是以各种方式掌控着他。也就是说,这就像是一个幸福的人,在自己生命行将结束的时候感慨:“上帝赐福于渴望真理的人们,这些人将会得到满足”。

(10)、颇为***的是,这位苏维埃政权的创始人之自己亲笔撰写的回忆录竟然也会被苏联当局宣布为禁书而不得出版。于是他拿出当年搞地下工作时的机智,从敌台中获得蛛丝马迹,在很多当年被他收拾和批判过的“持不同政见者”的帮助下,和克格勃斗智斗勇,最后成功将手稿偷运到***,并于1970在***出版。

(11)、他曾拒绝叶利钦颁赠的“圣安德烈勋章”,却欣然接受普京颁赠的、标志着人文领域最高成就的“俄罗斯***勋章”。原因是他认为叶利钦走西方资本主义路线,带来社会道德的沦丧;而普京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路线,却与他的理念不谋而合。他公开赞扬普京,认为他是俄罗斯文明的捍卫者。他也因为西方***批评普京“专制”,挺身为普京辩护。所以,有人批评他是俄罗斯沙文主义者。

(12)、《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马特辽娜的家》、《第一圈》、《古拉格群岛》、《在转折关头》。

(13)、傲慢的流亡者1994年从***归来,开始向普京大帝致敬

(14)、 对一个***来说,有一个伟大的作家就等于有了另外一个***。

(15)、但是在二战结束前夕,1945年2月,他因与友人通信批评了斯大林而被捕,以“进行反苏宣传和阴谋建立反苏组织”罪名,被判处8年劳改。1953年刑满获释,被流放到哈萨克。1956年被解除流放,1957年被平反,宣布无罪,恢复名誉,在中学当数学老师。

(16)、左派需要他,因为他虽然背叛了苏联,但他晚年的忏悔却可以让左派用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加靠谱,起码不会更差。

(17)、1970年代中期,当我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时候,就偷窥了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越过“内部资料”的栅栏,他的反面乌托邦叙事令我感到震惊。一位从未听说过的陌生作家,正在用畸零的手指,痛击着***人昏睡的灵魂,让我们闻到了浓烈的叛徒气味。

(18)、索氏先到德国,后迁居瑞士苏黎世,最后流亡***。

(19)、***人对索尔仁尼琴的认识,主要来自于他对专制主义的反抗,却很少有人知道,他那巨大的道德勇气,是来自于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对上帝的信仰!

(20)、与此同时,因酷爱文学,他还在莫斯科文史哲学院函授班攻习文学。代表作有《莫要靠谎言过日子》等。

4、索尔仁尼琴晚年

(1)、这种怀疑,嘲讽,淡漠要沉重的多,而这些他又都不得不经历。或者也将会有人千方百计试图扭曲他对我们的意义。这对他们而言没什么难为情和尴尬的。

(2)、神父:是的。当然,很多人都盼着他投身于***或者某些与俄罗斯复兴背道而驰的地下活动,但他就是不陷入任何极端。

(3)、索氏的终极关怀,与托尔斯泰和陀斯妥也夫斯基如出一辙。他们的三位一体,勾勒出俄罗斯文学的近现代轮廓。这是东正教文学的巨大光芒。在某种意义上,索氏就是两位先贤的翻版——不仅叙写反抗黑暗和寻找光明的先知话语,而且还擅长文学叙事(尽管索氏的文学成就远不如他的前辈,甚至不如同时代的纳博科夫)。他是孤独的民族祭司,怒气冲天地审判着这个问题倍出的世界。

(4)、索尔仁尼琴不仅仅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诗人,更是一位历史学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毕生追求公平与正义,给俄罗斯留下了丰厚的思想和文学遗产,在有生之年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

(5)、索尔仁尼琴能够成为当年右派眼中的反苏反社斗士不是偶然的,下面就让我们回顾一下索尔仁尼琴的“经典名言”:

(6)、记者:感谢上帝!神父,我们相信索尔仁尼琴将会轻松点儿,因为他以创作的方式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

(7)、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8)、在最初“被退休”的日子里,这个以前人们眼中的“硬汉、莽夫”,天天以泪洗面。据他的厨师和儿子谢尔盖的《赫鲁晓夫***内幕及晚年生活》记述,他几乎不和人交谈,失眠厌食,终日呆坐在房间里,脸上唯一活动的东西就是眼泪。失去出口成法的权力、失去被人簇拥的感觉,这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呀!他回忆、回味,幻想重新拥有那一切,心有不甘像魔鬼一样折磨着他。

(9)、他有了获得自由的机会,他在国外谈到这一点,而当他被抨击正在错用自己的自由时,很多西方的社会活动家对之置之不理。

(10)、左派不待见他,因为他背叛了苏联,索尔仁尼琴因《古拉格群岛》而声名大噪,他通过对苏联劳改营的描述,控诉了苏式社会主义制度的罪***,狠狠得扇了全世界左派一个耳光,让无数的人开始怀疑、否定、憎恨苏联以及苏式的社会主义制度。

(11)、历史关注已经发生的事情,文学关注可能发生的事情,这就是“知识分子”与作家的区别。我尊重俄罗斯的知识分子传统,但也迷恋俄罗斯的文学传统。在现代知识分子谱系中,索尔仁尼琴的形象很高大,但在俄罗斯文学谱系中,他却显得有些矮小。在爱的前提之下,与人类为敌、与自我或语言为敌、与历史中的制度或权力为敌,构成了俄罗斯文学传统的三个等级。托尔斯泰以人类为敌,将所有的非理想状态和伪善的现实撕碎。陀思妥耶夫斯基以自我和语言为敌,将所有自我的包装和语言的自明性残酷地摧毁。索尔仁尼琴则是以历史中的制度和权力为敌这一谱系中的一员。随着时间流逝,他只能在托氏和陀氏的光辉中勉强地闪烁。

(12)、他的才华在早期的两部小说中表现较为充分。索尔仁尼琴以其檄文似的小说触及了敏感的***问题,试图揭开一页沉重的历史。他成功地扮演了思想家和批判家的角色,力图超越时代,审视现实,针砭时弊,反思历史。而后期则较为平淡。

(13)、1971年9月11日,曾经叱咤一时的赫鲁晓夫在沉寂中病逝,葬于新圣女修道院公墓。当时的苏联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而群众的大规模瞻仰,竟使得勃列日涅夫下令关闭新圣女公墓。

(14)、2008年8月3日,这位俄罗斯古典文学传统和俄罗斯知识分子传统的继承者,离开了我们。他给俄罗斯乃至全世界留下了一笔精神遗产。除了《古拉格群岛》、《癌症楼》和《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等著名小说之外,他的精神立场也是今天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15)、于是他经常念叨这句话:“如果我还当政,一定要改变这些!”

(16)、今日***的某些知识分子们正在扮演索尔仁尼琴的角色。无论他们出于何种目的,实际上他们的所作所为,只能将中华民族重新拖向深渊。最近二十多年来,某些受西方影响的知识分子们(他们并不代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攻击***,企图将***重新拉回半殖民地的老路,使***脱离向世界现代化强国冲刺的道路,沦为西方帝国主义的低级加工厂。他们涣散了***的人心,削弱了***人的斗志。他们就象苏联的索尔仁尼琴,唯一的区别只是,他们既输文采,又缺乏一颗知识分子本应当有的***思考的心。

(17)、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18)、1991年苏联解体。1994年,索尔仁尼琴终于回到阔别20年的故乡。他仍然直言批评叶利钦领导的俄罗斯***,认为新***既腐败专权、纵容财阀,又盛行物质主义。因此,他拒绝接受1998年叶利钦颁发的“圣安德烈荣誉勋章”。

(19)、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可见或隐秘的黑暗地带。为了防止内在的黑暗外化为古拉格群岛和癌症楼,人类需要个体良知的不断自我提醒。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说索尔仁尼琴精神具有永恒的价值,每个人都应该向索尔仁尼琴精神表达敬意。说到底,尊重索尔仁尼琴精神就是尊重我们自己。

(20)、普京在唁电中表示: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的逝世是对全俄罗斯的沉重打击。他坚强勇敢的精神和巨大的内在人格魅力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他的创作活动和社会活动,以及漫长而坎坷的生活道路将成为我们的学习榜样。

5、索尔仁尼琴后悔

(1)、1974年,索尔仁尼琴因持不同政见,被苏联政权驱逐出境,1976年定居***。他经常以受苦受难的人民大众的名义发言。在苏联特定的历史时期,他的那些言论和立场,他的《古拉格群岛》等作品,得到了世界性的回应,他也因此获得了世界性的荣誉。他曾经渴望苏联人民能够摆脱东方式专制主义的生活模式,过上自由而富足的生活。但是,他到了***之后就不大习惯。两年之后的1978年,当***人都快要将他遗忘的时候,他耐不住寂寞,到哈佛大学发表了一个著名的演说——“分裂的世界”,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就是:道德沦丧、民主和自由过度发展、游戏的人生态度、空虚的灵魂、盲目追求快乐、浅薄等等。他的言论受到了***知识界的冷遇。

(2)、本文摘自张柠作品《白垩纪文学备忘录》,***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3)、索尔仁尼琴成名于苏联赫鲁晓夫时期,197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来被苏联驱逐,作品也在苏联被禁。此后,索尔仁尼琴长期居住于***。可以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索尔仁尼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后,他在全世界声誉卓著,如日中天,那时候,索尔仁尼琴是右派自由主义分子的旗帜和标杆。因为,索尔仁尼琴通过对苏联劳改营的描述,狠狠地打了全世界左派的一个耳光。索尔仁尼琴的劳改营文学,为自己树立了反抗暴政、追求自由的形象,被誉为“显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道德和良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给予索尔仁尼琴很高的荣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些评论家,尤其是左派人士,把索尔仁尼琴认定为西方***的产物,以否定他的价值。对此,右派人士虽然也肯定索尔仁尼琴的文学价值,但是,同样不否认他的***色彩。2008年,90岁的索尔仁尼琴在俄罗斯逝世,一些右派的评论,依然没有脱开***,例如将索氏冠以“永远的持不同政见者”等等。

(4)、从此,他的小说无法在俄国出版。从1968年开始,他的许多作品,如《癌症病房》、《第一圈》、《1914年8月》等,都陆续在西欧出版,引起国际文坛的关注。1970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得奖理由是:“因他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缺少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德力量。”但索尔仁尼琴却无法亲自前往领奖。

(5)、他自己坦白说,他虽然也想但从没指望过自己的所有作品都能在俄罗斯发表。而又说只有当自己的作品无一例外全部被发表时他才会回国。

(6)、从处女作《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到名著《癌病房》和《古拉格群岛》,索尔仁尼琴坚定地揭露专制***对人性的戕害。直到***降临,他打开的嘴再也没有闭上。在豪华的雅尔塔疗养院里,到处挤满了表情谄媚的歌德派作家,他们像苍蝇一样赞美着自己所寄生的体制。而像索氏那样甘冒生命危险的作家,只有几十位之多,包括帕斯捷尔纳克在内。他们是支撑民族文学的坚实基石。他们的良知和勇气,托举起了整个俄罗斯文学。而在拥有全球最大数量作家的***,这样的作家,据说一个都没有。

(7)、 在肖洛霍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他已经获得了代表苏联文学的最高成就奖。其影响在东西方阵营早已声名远播的原因,一是因为他的《静静的顿河》在世界文学史上声誉太高,诺贝尔文学奖不颁给这个影响世界的文学大师,已无法对世界舆论作出交代。二是作为颁奖者也想以此表明其评奖的客观公正。三是此时社会主义阵营非常强大,在世界上已产生巨大影响,不论***数量和人口,正处于上升阶段,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大阵营,西方不敢小视。作为一个国际大奖,也需要考虑真正的文学影响。但对于诺贝尔奖***会来说,按照一般逻辑,瑞典诺贝尔评奖***会很不情愿把这样一个大奖颁给苏联共产d崇尚的作家。因此,基于这个情况,在这个奖颁给肖洛霍夫时,社会主义的苏联***和人民,也采取了认同和乐于接受的态度。

(8)、1998年索尔仁尼琴在“欧洲新文艺论坛”上发言时说:“整个20世纪,技术成就如此辉煌,人心如此急进,反而以各种途径使文化衰落了。这样一个世界性的毁灭进程,年复一年地持续着……精神价值的失散和消耗,甚至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对今天的文化状况,他评价说:文化的实用性扼杀了高雅文化,使得平庸的东西乘虚而入;物质进步压倒了人的“自我教育”,人的心灵无法控制物质的涌流;文化的大众化,使文化脱离了自己的真正意义,等等。

(9)、他的才华在早期的两部小说中表现较为充分。索尔仁尼琴以其檄文似的小说触及了敏感的***问题,试图揭开一页沉重的历史。他成功地扮演了思想家和批判家的角色,力图超越时代,审视现实,针砭时弊,反思历史。而后期则较为平淡。

(10)、索尔仁尼琴认为,是无神论造成了斯大林的乌托邦和暴政。那是一个没有爱、没有公义、没有信仰的世界。用口号来宣扬阶级平等,只改变了外在的社会环境,而没有根本改变人的内心,反而使人心的罪***更加泛滥。

(11)、神父切尔内绍夫:在九十年代初索尔仁尼琴和他的家人返回俄罗斯后不久,就和妻子娜达丽雅·德米特里耶芙娜来到我们的教堂。他走向我,现在想想,那情形就像走向教堂里初次见面的神父。但索尔仁尼琴因病来的较少而他的妻子娜达丽雅·德米特里耶芙娜会定期过来。上帝命我接受她的忏悔,于是她把我请到家里来接受病中的索尔仁尼琴的忏悔。虽然我无法将这定义为灵魂性的,但我相信我们的交往,感谢上帝,是互利的是救赎性的。的确,无论谁怎样对待他的个性、他的作品、他的生活和他为我们所做的贡献,这一点都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国内外已有关于索尔任尼琴的著作,当然他还将会被更多的谈论研究,这些研究和评价是多方面的,褒贬不一。人们一直对索尔仁尼琴争论不休,当然,当谈及一个真正意义重大的人以及这一类群体的个性时,这可以理解,不足为奇。现在就立刻评价他的意义是不可能的,也不应该提出这个任务。但是如果有人问我我是什么的见证者,那么我趁着还没遗忘某些细节,趁着那些印象依然鲜明,立刻就可以用三言两语将要点说出来。

(12)、当然,这里所说的不仅是某些而且还是他一生中所有的功绩。我们初次相识的时候,也就是在90年代初,正是***发生巨变的时候。其中很多变化是令人高兴的,但是又有很多使他紧张不安。正是他的那次难忘的从东到西的环国旅行,让他亲眼看到自己的祖国变成什么样子。我们相识的时候索尔仁尼琴已经对他所看到的剧变有了强烈的感受,他觉得他完成了他能够做的一切。他做完了他本可以置之不理的还有想都不敢想的一切。

(13)、游戏爱情的人应该都能明白一个事实:一个人如果因为B背叛了A,并不代表他背叛B的时候能够回到A的身边,因为一次又一次的背叛,只会让自己离原点越来越远。这种觉悟索尔仁尼琴应该也有!当初,索尔仁尼琴因为***和资本主义而背叛了苏联和社会主义,当他再次因为苏联和社会主义而背叛***和资本主义的时候,却发现,他再也回不到从前了,因为苏联已经不存在了……留给他的,只有无尽的痛苦和悔恨!

(14)、索尔仁尼琴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堪与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并列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为加速前苏联的民主化、“公开性”进程,推动历史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5)、在很短的时间里,苏共曾经的首脑,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竟然转变为一个体制的异议者,这似乎令人难以置信,然而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16)、他当政时,特别指示要干扰的两个“敌台”——***之音和bbc——现在却成了他每天都要收听的广播,而他曾经的最爱《真理报》,在他眼里已经一文不值:“这简直就是垃圾!他们怎么可以写出这样的东西?这是什么样的宣传?谁会相信这些东西?”

(17)、***作家艾力克森在《索尔仁尼琴道德的形象》一书中说,索尔仁尼琴是一个“燃烧着理想、信仰,具有动人生命史的人”。

(18)、普京在唁电中表示: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的逝世是对全俄罗斯的沉重打击。他坚强勇敢的精神和巨大的内在人格魅力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他的创作活动和社会活动,以及漫长而坎坷的生活道路将成为我们的学习榜样。

(19)、前期成就较高,早期创作有较高的艺术性。他的才华在早期的两部小说中表现较为充分。索尔仁尼琴以其檄文似的小说触及了敏感的***问题,试图揭开一页沉重的历史。

(20)、索尔仁尼琴的创作融古典与现代于一体,在创作中注重继承与创新。以他被逐出境的1974年为界,可将其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成就较高,早期创作有较高的艺术性。

(1)、反观***,在文革之后,虽然出现了一些诸如“伤痕文学”的作品,但是却缺乏这种精神高度的创作。作家在作品中除了喋喋不休地诉苦外,就是将苦难的责任全部推给外在的环境。因此,在反思的深度上,与索尔仁尼琴的作品有天壤之别。他的作品之所以能达到这种精神高度,与其说是天才之作,不如说是信徒的忏悔精神使然。

(2)、在黑夜中,索尔仁尼琴看不见那位医生的脸,但那位***医生讲解了自己的人生,以及自己如何从***教徒转为基督徒的心路历程。他洋溢着喜乐的声音,将福音信息清晰地表达了出来。

(3)、http://radonezh.ru/analytics/poslednyaya-ispoved-a-i-solzhenitsyna-k-40-mu-dnyu-po-konchine-472html

(4)、但是,因为他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与普京不谋而合,2007年,他却欣然接受普京颁给他的最高***奖章。

(5)、索尔仁尼琴用他的一生证明了一句***三岁小孩都知道的真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苏联不存在了,就算他再歌颂苏联再歌颂斯大林再歌颂社会主义,那个曾经伟大的苏联也回不来了,他有的,只是耳中听到历史对他的嘲弄,只是眼中看到苏联解体后那些美丽的独联体姑娘前往西欧沦为西方有钱人的玩具。

(6)、索尔仁尼琴像是一位时代的先知,总是郁郁独行。因为先知从来不会受万人拥戴、众人景仰。相反地,他们往往因为直言无讳地痛斥罪***,所以会遭致***人的攻击与毁谤;也因为能洞察世事的险***,发出警世忠言,却遭致世人的讪笑与讥讽。

(7)、从左派和右派对索尔仁尼琴的感情变化可以看出,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更没有超越阶级的爱恨,从来都没有!

(8)、后来,在家人的劝说下,他开始出门走动。

(9)、于是他又开始深思这个问题:“接下来该干什么呢?”我觉得,或许此时我唯一能够说的一件事就是上帝注定不透露,而只是稍微提醒我们这种使命感,这些对自己内心和自己生命的思索时不时地会以各种出乎意料的形式出现。

(10)、真有他所说的那么严重吗?对于他的“毁灭”、“高雅”、“平庸”、“文化的真正意义”之论,我不想多作分析。我只是觉得,他的整个发言,不像一个有理智的作家,倒像一个诺查丹玛斯式的骇人听闻的预言家。像年轻的时候一样,索尔仁尼琴依然是一个激进的勇士。所不同的是,如今更添加了固执的成分。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原来所反对的是苏联的专制主义和非人道主义的统治,而现在,他所反对的是大众文化、物质主义潮流和资本主义市场。

(11)、对于一个***来说,拥有一个讲真话的作家就等于有了一个另外的***。

(12)、 “良心作家”及晚年忏悔的索尔仁尼琴。在获诺贝尔奖的俄罗斯作家中,这是一个典型的俄罗斯人,1918年生于高加索。

(13)、他开始反省自己,反省自己一手制定的很多法规政策,并将需要改变的地方罗列在本子上——尽管他知道,自己的意见不会再有人听到和执行,但这样做了,他心里就安慰了许多,仿佛弥补了自己的过错似的。

(14)、如果上帝给了我们生命,无论我们能活多久,无论在哪个地方,思索这个问题是我们的使命。尽可能诚实地回答这个问题吧,别寻求任何简单的答案,这也不符合这个问题的本性。虽然这并没有什么危险,但上帝命我提醒他。索尔仁尼琴满怀感激地欣然接受了。

(15)、索尔仁尼琴生于高加索的基兹洛沃兹克,他是遗腹子,母亲是位中学教员。后来随母迁至顿河上的罗斯托夫市,在此他读完了小学、中学及大学。他大学主修数学物理,194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同时,他也是莫斯科大学文史哲学院文学系的函授生,成绩同样非常优异。

(16)、在右派眼中,索尔仁尼琴背叛苏联,背叛社会主义制度可以原谅,也应该被原谅,他们赞他为“斗士”;而索尔仁尼琴背叛***,背叛资本主义制度则不可原谅,也不能被原谅,他们***他为“疯子”。他们将曾经亲手套在索尔仁尼琴身上的光环又一个一个亲手拿走,临走的时候,还不忘顺手泼了索尔仁尼琴一身的***水。

(17)、个体,只有活生生的、不可替代的、怀着渴望与期待的个体,才在索尔仁尼琴的作品中占据中心地位。推动他撰写《古拉格群岛》的原初动机,就是他对“即使处于备受屈辱时刻的人的品质”的深切欣赏,就是他对无数生命被摧残和毁灭的大恐惧、大悲悯、大同情。索尔仁尼琴的作品之所以表现出深沉、阴郁、悲怆的创作基调,是因为他无法忘记对于灾难刻骨铭心的体验和记忆。在为《古拉格群岛》所写的题词中,他以痛彻灵魂的语气说:“献给没有生存下来的诸君,要叙述此事他们已无能为力。但愿他们原谅我,没有看到一切,没有想起一切,没有猜到一切。”如此说话的他虽然幸存下来,但也是极权时代的受害者。灾难发生时,他同样处于被掌控、监禁、流放状态,没有办法阻止黑暗力量生长为祖国的“第二领土”。然而,本可以为此推卸责任的他为什么要以忏悔的口吻说话?他并非上帝,不可能看到一切、想起一切、猜到一切,又何必自责?答案显然是:当无数个体受难和毁灭时,他的心中诞生了强烈的无力感和愧疚感;无力扭转局势的他渴望看到一切、想起一切、猜到一切,既是为了在文字中复活那些被践踏和毁灭的个体,又是为了重构和反思灾难发生的细节和机制。在被抛入灾难中时,他没有沉溺于哀怨,而是选择对灾难进行一般进行时的记录,剖析古拉格群岛的建筑术,研究无数个体在其中受难的秘密机制,以便保存“残酷的、昏暗年代里的历史材料、历史题材、生命图景和人物”。对于他来说,每个人的死都是他的死。有多少人死去,他就要死去多少次。他不是耶稣,不能以自己的死为民族、祖国、人类赎罪。作为有限的、卑微的、时刻体验到无力感的个体,他所能做的,就是将***和苦难射入文字,将人类历史上最惨痛的灾难收留在语言中。他写作,不是为了表达个人的感伤,而是以承受者和目击者的身份记录无数个体受难的真相。无须他人委任,他早已秘密地承担起使命。正是出于对无数受难者的珍视态度,正是为了表达对逝去的几千万个体的缅怀和记忆,他才用140万字的篇幅建构自己的灾难叙事学。或许,单从文学性的角度看,《古拉格群岛》并不是世界文学中最优秀者。它所运用的细致到琐碎的灾难叙事学,曾令不少读者望而生畏,甚至给人以“太***化”、“太纪实”、“太偏激”之感。显然,索尔仁尼琴是有意采用这种写法的。在人性的黑暗造就的漫漫长夜中,在个体的尊严和权利不断被践踏和剥夺的黑暗帝国里,在被抛入灾难的痛苦历程中,索尔仁尼琴以工程师般的客观视角和历史学家的冷静态度,呈现灾难的发生、持续、高潮,重构个体在古拉格群岛中的受难史。如此做的他是个体性的呈现者和守护者。这种珍视个体性的情怀乃是索尔仁尼琴精神的核心。

(18)、因为这也是这种人的关于生命意义的问题。这种人知道自己生命每一个瞬间的意义并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真的像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有的那种真正的苦行僧。而且这种将自己生命每一分钟视为天职的人在我们教堂里如此之多。

(19)、索尔仁尼琴的去世,不仅是俄罗斯文化的***失,也是世界文化的***失。索尔仁尼琴是一位典型的俄罗斯“知识分子”。他继承了拉吉舍夫、“别车杜”、赫尔岑、十二月d人、忏悔贵族、革命家的传统。俄罗斯知识分子吟诵着“我的灵魂由于人类的苦难而受伤”的诗句,写下内心的忧伤,并随时准备为理想去坐牢、服役。他们渴望个体灵魂的自由,骨子里却充满民粹主义观念。他们的思想在天上飞翔,脚却一直踩在“村社”黑色的泥土上。

(20)、 死而复生的基督在第40日升天,自此,基督将复活每一位死者,并对他们进行审判。2008年9月11日是著名作家索尔仁尼琴逝世第40日,克林尼克(莫斯科附近的一个地方)圣尼古拉教堂教士,大祭司尼古拉·切尔内绍夫接受了索尔任尼琴最后的忏悔,在安葬日对他进行了最后的祈祷。下面是由拉多涅日广播电台播送的对尼古拉神父的访谈录。

(1)、和他交往的时候总会被他的简单、天真震惊。他总是和人平等对话,完全没有一点大人物架子。毫无疑问这也赢得了别人对他的好感。也许你不会问别人一些事,但一旦你想这样做,只有问一些最有意义的东西,别人才有可能绝对真诚地说出一切。

(2)、右派不待见他,因为他“晚节不保”,晚年的索尔仁尼琴在亲眼看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的惨状后,又忍不住开始肯定和赞美那个曾经被他诅咒的斯大林和苏联,此举无疑等于又狠狠得扇了全世界右派一个耳光。

(3)、1961年,赫鲁晓夫在莫斯科红场上的列宁墓欢迎卡斯特罗到来。

(4)、但在自己的故乡,***主义先知遇到了比专制更阴险的敌人——它从不囚禁作家,而只是冷藏他们。在索氏批判市场之后,市场对他实施了反审判。富裕起来的“新俄罗斯人”主宰了这个自我更新的***。索氏著作的销售量急剧下滑,他的短篇小说集《崩解的俄罗斯》只卖出区区5000本,甚至不到一个平庸的畅销书作家的百分之一。人们在书店里已经很难闻到他所散发的气息。老先知在各地行走,发表愤世嫉俗的演说,偶尔也闪现于电视屏幕上,犹如一件沾满尘土的古董。在全球娱乐时代,先知早已丧失了“逗你玩”的功能。而这正是思想和文学的最大悲剧。2008年,他和反抗文学一起中风,死于人类狂欢的午夜。

(5)、流亡期间,他不改对时局的批评态度,指责西方社会的道德堕落,批评西方音乐(特别是摇滚乐)令人难以忍受,新闻媒体喜欢揭人隐私等。逐渐地,他不再是西方媒体的宠儿了,而逐渐地变成一只旷野里离群的孤鸟。

(6)、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照。“日子比斯大林时代轻松”连斯大林的战友、***赫鲁晓夫是“暗藏的敌人”的前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晚年也不得不承认,在赫鲁晓夫当政时,“日子确实比斯大林时代轻松”。

(7)、右派需要他,因为他虽然背叛了***,但他毕竟是西方解体苏联的“有功之臣”,他的作品依然可以作为他们控诉社会主义制度的利器。

(8)、记者:神父,我们见面的原因是悲伤的(要谈论的是索尔仁尼琴的逝世)。虽然***是每个人无法逃避的,但对于伟人来说就不一样了——无论愿不愿意,都变成了一件公众事件。一位伟大的人逝世了,这里我们用“伟大”来形容,而关于冠以怎样的修饰语,人们一直争论不休,说法不这里我们可以取己所需。这位伟人的灵魂去接受上帝的审判了,但是,我们的同胞,我们伟大的俄罗斯公民必将每一代都思考索尔仁尼琴及其创作遗产的意义。因此我们找到您,希望能够完善一些反映信徒索尔仁尼琴精神面貌的线索。精神性是很内在的一种东西,我们不敢公开谈论。但是,您接受了索尔仁尼琴最后的忏悔,您是怎样与这位伟人及其家人相识的呢?

(9)、当索尔仁尼琴开始反思、忏悔并肯定和歌颂苏联和苏式社会主义制度的时候,那些曾将他奉为“永远的持不同政见者”的人开始容不下他的“不同政见”,他们开始攻击他,羞辱他,甚至将他描述成因为在监狱待了太长时间,性格已经扭曲,精神已经不正常的“疯子”。

(10)、 世界正在被厚颜无耻的信念淹没,那信念就是,权力无所不能,正义一无所成。——索尔仁尼琴名言

(11)、在冷战时代,索尔仁尼琴和他的作品从头至尾实际上都是在被利用,而强烈的民族心又使他一步步地走向忏悔,这是虔诚教徒宗教思想的回归,也是他心灵的最后归宿。这是索尔仁尼琴作为一个作家的悲剧,因为特定的时期、复杂的矛盾,迫使作家把写作作为***活动的手段,并以此铺就了自己坎坷的人生道路。2005年,俄罗斯《旗》杂志第一副主编伊凡诺娃说:“他其实应该在奥林匹斯山上呆着,别什么都干预;这是他应有的角色。可他却干预,于是毁了自己的一切,连同他的名誉。”她的这番话道出了索尔仁尼琴的性格和他最后的悲剧命运。

(12)、随着《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1963)的出版,苏联和全世界都承认索尔仁尼琴已跻身于伟大俄罗斯作家的行列。《真理报》将索尔仁尼琴与列夫-托尔斯泰相提并论,认为他对“即使处于备受屈辱时刻的人的品质”的描写也会使人的心灵痛苦得紧缩起来,使人的精神得以升华。对非俄罗斯世界来说,这部小说以其对时代的发人深思的启示而具有同等强烈的吸引力:对不可摧毁的“人的尊严”的肯定和对破坏这一尊严的一切企图的批判。

上一篇:精选77句看淡一切释然的说说图片带字伤感(看淡一切释然的文案)

发布日期:2024-05-14 23:19:53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