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104句究竟涅槃的究竟(究竟涅槃上一句)

日期:2024-04-23 20:09:36【该时间系统自动生成,不作为文章发布时间】 作者:admin

究竟涅槃是什么意思

1、究竟涅槃啥意思

(1)、的大悲、大智、大愿、大行,广行一切善。《心经》的头两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皆空就是离一切相,度一切苦厄就是广行一切善。不能离相就不能照见五蕴皆空,心胸就不广大。我怎么样,我的工作怎么样,我的父母怎么样,我的社会地位怎么样……由这些我执就生起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能够离相就有般若智慧。在这个智慧指导之下,就可以勇猛无畏,广修一切善法,度一切苦厄。一切众生胎卵***化都是苦厄、都要度,度到哪里去呢?《金刚经》上讲“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无余涅槃就是究竟涅槃,究竟就是很彻底,说明离开了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是七地以前的,八地到十地菩萨是变易生死,这两种生死都离掉了就是佛的果位——究竟涅槃。

(2)、“无明”:心性不开,处于糊涂状态,易受他人情绪左右;看不清事物的本源,易受各种诱惑。

(3)、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从认识论来讲是缘起性空的诸法实相;从行为论来讲就是要以大悲大智的无我精神修菩萨行。

(4)、出处:鲁迅《彷徨·伤逝》:“我们只在灯下对坐的怀旧谭中,回味那时冲突以后的和解的重生一般的乐趣。”

(5)、色、空从本源上说,是一体的。色是空性“因缘和合”而产生或幻化而出;一切色都是通过一定的“因缘和合”而从空性中产生或幻化出来;

(6)、般若的总纲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能这样做就是菩萨。不离相就会有执著,有很多分别对待,因此生起计较、爱憎、种种差别、种种烦恼,轮转生死。有执就有相,离执即离相,能够离一切相,在意识上没有计较分别,那就超越了第六意识境界、第七末那识的我执境界。由缘起契证空性,由空性洞察缘起,从而明因识果,广修一切善,这就是一种最高的认识、最高的智慧。

(7)、随喜所有参加助印经书的同修的功德,自利利他,功德无量!感恩同修们的对本平台、对助印活动的大力支持,达摩禅公众平台将再接再厉弘扬佛法、利益大众,继续组织助印经书的活动,以便使更多有缘人能早日与佛法结缘,早日离苦得乐!阿弥陀佛!

(8)、四者、无住处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穷未来际,利乐有情,故名无住处涅槃。

(9)、人人都有个涅槃之心,凡夫不开发,不勤修,不断烦恼,虽有涅槃之心,有亦等于无一般。勤修戒定慧的菩萨行者,断烦恼,便见涅槃,当知涅槃是常住法,非本无今有,是故涅槃是常住的。总而言之,涅槃的境界是勤修戒定慧而得,涅槃就是清净佛法的别名,每个人都有一颗清净之涅槃妙心,只是无明烦恼所覆蔽,因而不得普见涅槃,是故沉沦生死,流转六道。若能发起道心,弃除贪乐五欲,心生恭敬三宝,勤修如来正法,息灭贪瞋痴诸烦恼,普见不生不灭之佛性,即见涅槃。

(10)、佛教从“缘起论”出发,揭示人空法空,一切皆空。但是如果什么都“空”掉了,目标,理想和皈依。为了防止这一点,佛教又提出,有一种一空寂为特点的实体是不一因缘,***自主,永恒存在的,他就是“涅槃”。

(11)、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前者如佛示现至高无上之真理,即称为究竟法身,大般涅盘显示佛教之最终目的。

(12)、楞严经简说节选: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13)、人生是由很多烦恼组成的,处在这样一个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贫穷终归是烦恼的主要原因,只有达到了究竟涅槃的境界,才能得到自在的心灵,修的究竟涅盘境界,并不很难,就像天上随时出现的彩虹,但是很多人没有看见,而有的人每天都会看到,比如在城市里堵车了,大家都烦恼的按着喇叭,在车流里钻来钻去,而有的人,会保持一颗安静的心,耐心的等待,欣赏着车里雅致的音乐,看路边有美丽的鲜花绽放,沾满了清晨露水的绿叶,如同绿宝石一样灿烂,这就是超然的境界。

(14)、今把此经判分七段,用白话来逐字逐句解释,使世人明白空的真义,不至误会造业。由此断一切苦厄,并可发大悲平等心救世,证明佛法在社会上的大用,实是开发世界大同唯一的法宝。

(15)、   (心无挂碍) 这个心,是毫无挂碍,人空法空,寂灭轻安的大自在心,视世间出世间一切一切皆量等虚空,无有边际,包罗万有,了无挂碍。心且不有,挂碍何依?苦厄安在?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心里既是净空无见,白天没有想象,夜间自无乱梦,正如千眼千手,圆照十方,岂有颠倒?凡人恐怖,先有一个得失心,就是有我的果,正是六道生死的种性。如能心空法空,登于佛位,两个生死已了。菩萨再来世间,是大悲愿力,不是业力,自然没有恐怖,颠倒梦想,都远离了,到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境界了。

(16)、我们进到寺院看到供奉卧姿的佛像,又称为涅槃像,这表示福慧圆满、动静一如。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成就正等正觉,这种正等正觉就是涅槃,所以并不是死了之后才能证得涅槃,也不是人死了之后就会得到涅槃。

(17)、《涅槃经》云:“涅盘义者,即是诸佛之法性也。”

(18)、“灭、道”是说:出世间法,用正道修行的法门,来达到灭的境地,也就是从智慧到结果都达到有为变无为的境界,抵达寂灭的彼岸。

(19)、究竟涅槃:说明离开了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是七地以前的,八地到十地菩萨是变易生死,这两种生死都离掉了就是佛的果位——究竟涅槃。

(20)、所以,涅槃就是我们自己清净的本性,是真实的自我,是宇宙之源、万法之本。求证涅槃,就是要找回清净的自性,能够证悟涅槃,就能泯除人我关系的对立,超越时空的障碍,不被烦恼、痛苦、人我、是非、差别等种种无明所束缚而流转生死。所以,涅槃是超越生死的悟界,能证入「涅槃」,就是人生的解脱。

2、究竟涅槃的究竟

(1)、凤凰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称为“凤凰涅槃”,以此典故寓意不畏痛苦、义无反顾、不断追求、提升自我的执着精神。

(2)、机体的组织或器官的某一部分丧失或受到***伤后,重新生长。

(3)、《涅槃经》云:“远离一切愦闹法故,以大寂静名大涅盘。”

(4)、人的一切烦恼和苦难有多种,有六苦、八苦,生老病死四苦等,最基本的苦是苦中苦,比如贫病交加,祸不单行,佛所说的苦是变易苦,也叫坏苦,比如我们吃好东西时,会感到快乐,像喝酒吃肉,吃多了、喝多了就会变成苦,会生病,再比如人们结婚组建家庭,是为了得到幸福,但因爱生恨,家庭又成了苦的根源。

(5)、涅槃是佛教教义,其为音译,意译为灭、灭度、寂灭、安乐、无为、不生、解脱、圆寂。涅槃原意是火的息灭或风的吹散状态。佛教产生以前就有这个概念;佛教用以作为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境界。

(6)、勤修戒定慧的菩萨行者,断烦恼,便见涅槃,当知涅槃是常住法,非本无今有,是故涅槃是常住的。总而言之,涅槃的境界是勤修戒定慧而得,涅槃就是清净佛法的别名,每个人都有一颗清净之涅槃妙心,只是无明烦恼所覆蔽,因而不得普见涅槃,是故沉沦生死,流转六道。若能发起道心,弃除贪乐五欲,心生恭敬三宝,勤修如来正法,息灭贪瞋痴诸烦恼,普见不生不灭之佛性,即见涅槃。

(7)、生是依因缘支持而生,不是本来就有。而凡生起之一切,皆会随其赖之生起的因缘灭而灭,不会恒常存有。而随着因缘的灭尽,称之“灭”,此为佛陀所定义的涅槃。

(8)、般若的总纲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能这样做就是菩萨。不离相就会有执着,有很多分别对待,因此生起计较、爱憎、种种差别、种种烦恼,轮转生死。有执就有相,离执即离相,能够离一切相,在意识上没有计较分别,那就超越了第六意识境界、第七末那识的我执境界。由缘起契证空性,由空性洞察缘起,从而明因识果,广修一切善,这就是一种最高的认识、最高的智慧。

(9)、“说开悟了就成佛了,达到佛的涅槃境界了”,这是不对的,悟后起修,最后才能圆成佛果,不管密宗显教都是一样的,都要经过这个修行阶段。

(10)、人人都有个涅槃之心,凡夫不开发,不勤修,不断烦恼,虽有涅槃之心,有亦等于无一般。

(11)、这个开悟啊,不是说,我了解了就叫做开悟,不是那回事。开悟一定要经过一种实证功夫。一是通过禅定提高认识,二是必须能够实际领会到人生、宇宙的实相。譬如说,观察一切如幻,你就可以从自己、历史、他人等很多方面去了解,一切都是变化的,然后才能够了解空、空性。所以,开悟并不是说,我知道了就是开悟,不是那个意思,要经过一些功夫。开悟的那个境界也不好说,所谓“高高山上行,深深海底游”,站得高,看得远,看得深。

(12)、《心经》的无余涅槃就是究竟涅槃,究竟就是很彻底。

(13)、  在这里,佛家经常提到的涅槃,则是一个佛家用语。它还有许多的别名,例如:泥曰、泥洹、泥畔、涅槃那等。而我们通常以为涅槃就是***,是对佛陀***的美称。然“涅槃”,原指火的熄灭或者风的吹散,后成为印度教的通用语言,指的是通过宗教修行达到最高境界。后来被佛家吸收进自身教义中,成为重要的内容。佛教认为,人生在世,总是要遭受各种各样的苦难,烦恼等等,涅槃就是人们对各种苦难、烦恼,生死的克服,是修行实践的目标和结果。而各佛家宗派对它理解不完全一致。

(14)、涅槃是佛教最高的理想,因此列为三法印之称为「涅槃寂静」。涅槃是解脱,烦恼是系缚。离系缚处,即是解脱;断烦恼处,即是涅槃。譬如一个犯人,为杻械枷锁系缚时,无自在可言,一旦卸除了,便得解脱。众生为贪瞋痴等烦恼所系缚,若修习佛法,断除烦恼,即得解脱,解脱即是涅槃。除此以外,若想再觅一涅槃,实在不可得。

(15)、什么是「了生脱死」?我们到丧家去,为他们的家属带来欢喜、感动,让他们感到这场佛事有意义,这不就是为他们「了生」了吗?亡者得到我们的祝福,也会上升,这不就是「脱死」吗?当然,了生脱死有很多的境界、层次,但不妨以这样的观念为基础,作深入的思惟。

(16)、而涅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根据《涅槃经》说:「灭诸烦恼,名为涅槃。」鸠摩罗什大师将涅槃译为「灭度」,就是灭烦恼障,度生死海的意思。玄奘大师则将涅槃译为「圆寂」,「圆」指圆满,「寂」指静寂;具足一切功德,泯除一切污染的习气、烦恼等。

(17)、三者、无余依涅槃:烦恼既尽,所余五阴之身亦灭,故名无余依涅槃。

(18)、聂,汉语汉字,拼音是niè,释义为捧、捧着;会意、理会、了解;通“嗫”,贴近耳朵小声说话;***姓氏;古代地名聂北。在今山东省茌平县贾寨镇。

(19)、问:如何理解开悟、悟后起修以及理需顿悟、事需渐修?

(20)、作为***的美称。出处:徐迟《火中的凤凰》七:“这是一只火中的凤凰,一只新生的凤凰,它在大火之中涅槃,却又从灰烬里新生。”涅槃的近义词

3、究竟涅槃上一句

(1)、一期一会的佛学问答如约而至,上期我们一起学期了惟贤法师精彩的佛学问答,今天小编继续为大家带来了惟贤法师的佛学问答集锦,希望大家看完后可以启迪智慧。

(2)、这个术语最早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当时众说纷纭也都无法实证什么是涅槃?后因佛陀降生示现成佛转法轮,教导弟子们才渐渐有人实证涅槃,也就是声闻四果阿罗汉、辟支佛舍寿时取证有余涅槃,也是生命的本际,而证得佛果的人,是取证无余涅槃。当有佛教的修行者过世时,许多人会尊称他们进入涅槃或圆寂了,而涅槃也经常被一般人认为是***的同义语。

(3)、不只是人,世间的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即生即灭,没有一刹那的停顿或静止,这才是真正的自然规律,昨天的我,不是今天的我,此时此刻的我,也不是此时此刻的我,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所说的,人生两次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4)、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从认识论来讲是缘起性空的诸法实相;从行为论来讲就是要以大悲大智的无我精神修菩萨行。

(5)、现在社会信息复杂,价值观模糊,很多当代问题找不到确切的回答,经常道听途说,所以上海大觉文化传播特别推出「如是觉」专栏,针对微友们所提的问题答疑解惑,并引用星云大师的智慧语录来领航重启人生模式。

(6)、一般用作“涅槃重生”,在文学语言里,磐涅,就是涅槃。都表示浴火重生了的意思。

(7)、重庆市华岩文教基金会捐款账户:账号:3100026519026405226开户名:重庆市华岩文教基金会开户行:***工商银行华福路支行

(8)、有种道家无为而治的观念在其中,不强求不烦扰自己的内心,事情顺着本来的因果发展下去,也许才能换来内心的高度自由。

(9)、涅槃有两种,一种是破除烦恼痛苦的涅槃,这是小乘的涅槃,另一种是达到佛境界的涅槃,是大乘的涅槃,玄奘大师把涅槃译为圆寂,具足一切福德智慧的叫做圆,永离一切烦恼生死的叫做寂,或者说,德无不圆,患无不寂,获到了一种纯善纯美的庄严解脱。

(10)、凤凰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称为“凤凰涅槃”,以此典故寓意不畏痛苦、义无反顾、不断追求、提升自我的执着精神。

(11)、楞严经(释义摘选):(长揖世间,永脱诸漏。)

(12)、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者,则不生世间有见。世间指五受阴:色受想行识,亦指十八界,即六根六境六识。世间集,指五受阴的流转变异是随无明贪爱因缘驱动支持而有生命现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前一切,所以不会说一切都没有。

(13)、涅槃又译为般涅槃、波利昵缚男、泥洹、涅槃那,意译为圆寂、灭度、寂灭、无为、解脱、自在、安乐、不生不灭等。涅槃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都灭尽而仅有一本住法圆满而寂静的状态,所以涅槃中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苦行,动物、人、尸体火化后,从此不再受后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轮回。

(14)、究竟者,所谓诸法实相,大诗人王维曾经写过:究竟达于无生,因地从于有相的词句,明朝的哲学家李贽曾有言:此六度总以解脱为究竟,然必须持戒,忍辱以入禅定,而后解脱可得。

(15)、能够离相就有般若智慧。在这个智慧指导之下,就可以勇猛无畏,广修一切善法,度一切苦厄。一切众生胎卵***化都是苦厄、都要度,度到哪里去呢?《金刚经》上讲“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无余涅槃就是究竟涅槃,究竟就是很彻底,说明离开了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是七地以前的,八地到十地菩萨是变易生死,这两种生死都离掉了就是佛的果位——究竟涅槃。

(16)、“般若波罗蜜多”:用自己看破世间万物的智慧,远离苦恼到达清净的彼岸。

(17)、开悟以后只能说叫“见道”,就是见解已经入了真正的见解了,但是要实际断惑,断惑证真,那就要“修”。“修”在佛法来讲,由地前菩萨到地上菩萨,一直到十地以后,才能圆成果位。一地一地分分断,分分修,分分证。在这中间进一步理解、消除烦恼。

(18)、心经里有一段: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19)、涅槃一词在佛陀出世前,印度《奥义书》思潮就已经在使用了,原先涅槃系指回归于包含一切且常乐我净的清静梵我,这个在耆那教教义中可以看明。而佛陀觉悟后,明白“因缘法”,对涅槃一词有新的定义和解释。

(20)、人的生和灭是同因,决定生的时候,就已经决定死了,我们从生下来,逐步长到少年、青年、壮年、老年,好像是在上升,但站在哲学的角度来看,生下来的第一步就是迈向***,走一步就距***近一步,过一年就少一年,一方面是生,另一方面是死,人从生下来,每天要死两条经脉,到天寿120岁的时候,72000条经脉全部坏死,人就死了,当然很多人修的不好,还活不到那么长,有的人把该享的福,早早享完了,还到不了这么老,有的人做的坏事太多,年轻时就横死了,这就是辩证法。

4、究竟涅槃出自哪里

(1)、而开悟之后达到什么境界呢?就是明心见性。什么叫明心?我们的心都不明啊,被尘垢蒙蔽了,心的光辉不能发出来,那么现在经过修行以后,就把心上的尘垢扫除,使心明,心明以后就可以见性。见什么性?见佛性,众生本具的佛性!见真如性!见法性!见空性!就是如来性!这就是明心见性。

(2)、也就是说,色是空性在一定因缘条件下的表征或表象或表相。色来自空;一切色都有空性。而空性则是色的本源或本质。一切色都可以回归其本性,也就是回归到空性。当色(或有情众生)回归到空性或本源,也就是成佛了。

(3)、这部经文宣扬空性和般若,也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汉梵佛经译者PINE2004);***佛经译者EdwardConze(2000)认为这篇经书属于般若波罗蜜教派发展四阶段的第三阶段时期著作。

(4)、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觉,非从自心下手不可。但要明白自心,只依这二百六十个字,已经够了。但空的道理不明白,自心的相貌也难彻了。这个经,最主要是说性空的道理,不是世人所说的空,那是断灭空,他们误解佛法是消极自了的。

(5)、凤凰涅槃传说中,凤凰是人世间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背负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世的祥和和幸福。同样在肉体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和磨砺后它们才能以更美好的躯体重生。这段故事以及它的比喻意义,在佛经中,被称为“涅槃”。

(6)、生死和涅槃只不过是一个假名而已。二乘人因有所知障,不明了生死、涅槃无差别之理,而厌生死、欣涅槃。佛已圆满菩萨的果德,三障皆净,三德(即:法身德——佛性万能体,般若德——成就一切事业,解脱德——无尽的受用)齐显,无修无得无证,究竟涅槃。因大悲心故,示现入世,随缘救度无量众生,而无一众生可度。故无所住处涅槃是永恒常住、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圆明寂照的究竟大涅槃。

(7)、学心经,并不是让你烧香拜佛发愿,心经的智慧,只是在启发你的灵魂,让你觉醒,有使命感的人,应当启动自己的小宇宙,点起心中智慧的明灯,寻找自己灵魂的家。

(8)、一切事物要靠缘起才能够生起、生存,烦恼和痛苦也是这样,解脱痛苦的办法,要修无漏思维,漏的概念,就是烦恼痛苦,有烦恼痛苦就是有漏,中秋节给人家送了礼,就惦记着人家能不能帮你,这就有漏思维,人因为具有分别思维,是有漏,去除分别思维,要修无我,这个我,是事物的一种***自主的本性,任何事物都是缘起,所以没有自我,没有自性,就是无我,就是无漏。

(9)、任何人都希望过的幸福,并且能持久的幸福,但通常幸福都是短暂的,一旦感到幸福了,马上就要变,靠不住的,最终还是痛苦,无论是做国王,还是做亿万富翁,也不会长久,纵然长久了,终究还要死,富贵荣华也不会长保,这些想起来都是恐怖可怕。

(10)、与究竟涅槃相反的词,应该是颠倒妄想,白黑颠倒,是非颠倒,本末倒置,都属于颠倒,因为颠倒,一般人所发的思维,皆是妄想妄念,人们才痛苦不堪。

(11)、《心经》通常被认为是写于西元前1世纪的贵霜帝国境内。Pine(2004)认为作者是佛教上座部二十部派之一的说一切有部的僧侣,因为《心经》最早被翻译成汉语的记载是在公元200-250年由月氏和尚支谦所译。

(12)、涅槃是佛教用语的专用名词,有圆寂、灭度、解脱、不生不灭等意思,后来被冠以凤凰涅槃,有重生的意义。

(13)、“菩提萨埵”:菩萨心怀众生,用佛法将终生引入佛道修行,此处为用菩萨的心性来修行自己,使自己成为菩萨,用一颗悲悯的心来对待众生,善待众生,众生皆为佛,我亦成佛。

(14)、生命旅程中遇到的烦恼痛苦,大都是为人们量身定做的,很多事,唯有当距离渐远时,才能回首看清它,时光真的很单薄,什么都很轻,风一吹,烦恼都会走散了,心经的智慧,会给自己一个正确的方向,哪怕不能天荒地老,让自己有一份信仰,再也不会一路慌张,只要心有所向,万事皆无法阻挡,当人们不在意别人如何看自己的时候,才能更专注于想做的事,而这个时候人们会发现,会比原来收获得更多。

(15)、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他因为依自性的金刚般若,能够超登彼岸的缘故,所以有下面实证的受用。我们应该知道修行不是图利,更不能图名,名利是生死最***的药;名利的心不死,永无出头的日子。因此因地要正,总要在自性上打算,老老实实,真参实究,决不要在神通奇特,出语玄妙上求,丝毫挡不住生死的。菩萨尚不能离开般若,何况我辈,离了般若之外,更有何法?这是成佛的根本条件,肯向这条法上走的,才是有智慧的人,此生决可成就。

(16)、佛教教义认为涅槃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都有生灭相,而仅有一本住法圆满而寂静的状态,所以涅槃中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苦行和轮回。

(17)、从行为论来讲就是要以大悲大智的无我精神修菩萨行。

(18)、般若的总纲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能这样做就是菩萨。不离相就会有执著,有很多分别对待,因此生起计较、爱憎、种种差别、种种烦恼,轮转生死。有执就有相,离执即离相,能够离一切相,在意识上没有计较分别,那就超越了第六意识境界、第七末那识的我执境界。由缘起契证空性,由空性洞察缘起,从而明因识果,广修一切善,这就是一种最高的认识、最高的智慧。

(19)、根本智就是直接证入真如境界,那就是在悟的时候,直接了达“诸法无我”,无人我、法我,去掉我执、法执,契证诸法空相,这就是根本智,根本智不可以言说。缘起是后得智,就是说,在根本智以后,为了使众生开悟,必须假借言语,以言语分别诸法缘起,觉悟众生,就叫后得智。

(20)、佛教以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来印证佛陀所说的真理。而学佛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到达「寂静」的涅槃境地。

5、心经究竟涅槃是什么意思

(1)、佛教语。梵语的音译。旧译“泥亘”、“泥洹”。意译“灭”、“灭度”、“寂灭”、“圆寂”等。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后的境界。

(2)、释惟贤,俗名邱兆红,1920年5月出生于四川省蓬溪县。当代著名高僧、法门领袖、唯识学泰斗。著有《华严要义》、《法华要义》、《楞严大义》、《普贤行愿品讲要》等。曾任***佛教协会咨议***会***、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重庆佛学院院长、重庆慈云寺方丈。2013年2月2日凌晨4点16分于重庆南岸区涂山寺圆寂,世寿九十三岁。

(3)、无漏可得究竟涅槃,把自我生死的因全部消除了,超脱生死轮回,就是涅槃。

(4)、一者、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真如理,随缘变造一切诸法,虽有烦恼垢染,而本性清净,具足无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众生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无有分别,故名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5)、答问内容均选自《慈云全集》,经北京华藏图书馆授权发布。

(6)、问:如何理解“空是根本智,缘起是后得智”?

(7)、涅槃又作泥洹、泥曰、涅槃那、涅隶盘那、抳缚南、匿缚喃。

(8)、二者、有余依涅槃:烦恼之障虽灭,尚余欲界五阴之身而为所依,故名有余依涅槃。

(9)、另一方面,同为该教派精要的短篇《般若波罗蜜心经》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对大乘佛教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心经》与禅宗的经典有异曲同工之处,而《金刚经》则被禅宗奉为至高无上的经典。

(10)、自性涅槃乃是众生成佛之因,即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且因众生所具的佛性均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所以一切众生平等无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心本具,谓之自性涅槃。有余涅槃是二乘人所证,虽已证阿罗汉果,分段生死的烦恼已断,但仍有无始惑业的果报身在,即仍有幻身在,受幻有之果报,受诸法之所缚,所以并不究竟。无余涅槃连幻身也没有了,即所谓“旧业已消,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无所住处涅槃才是究竟涅槃。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以一切不住而究竟。因为涅槃是对生死而言的,既然生死本无,又哪里有涅槃可证呢?

(11)、一般人都认为涅槃是死后的世界,例如某某法师去世,便说得大涅槃了。请问「涅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12)、佛法清净无染就是涅槃。佛性常恒无有变异,光明自在,当下就是涅槃。凡夫之辈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涅槃,虽处涅槃性,不见涅槃,始终不得解脱生死。

(13)、涅槃有四种:自性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无所住处涅槃。这四种涅槃在绪说中已介绍过了。所谓证得涅槃,即是证到自己本来具有的、并非是从外面得到的真如佛性,故谓之“无得”。

(14)、世间灭,指五受阴的流转变异随着无明贪爱因缘灭除而不再有生命现象,所以不会说一切的存在都是实有永恒。所以要明白佛陀所定义的涅槃,必须先了解因缘法。

(15)、  佛教也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小乘佛教认为,涅槃指“灰身灭智,捐形绝虑”,意思是说身心俱灭,一切无有,生死轮回相对的一种寂静状态。而它又把涅槃分为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烦恼、欲望都没有了,精神进入涅槃的境界,形体仍存,肉体尚未***;无余涅槃指人的精神和肉体都已经死了,彻底的跳出了生死轮回的阳世间。大乘佛教则有所不同,他认为涅槃只是假名,不是真实存在的。

(16)、声闻、缘觉、菩萨、佛、圣人所证悟的涅槃境界,高低深浅是有层次的,依佛法所提的涅槃有四种:

(17)、「涅槃」是指修道者在知「苦」断「集」后,由修「道」所证得的解脱境界。

(18)、涅槃(梵语:nirvana),涅槃是佛弟子修学佛法,最终的归宿,最后的目标与终程,更是佛弟子的理念世界。

(19)、以下为本期惟贤法师对佛学知识的答问,我们后期将陆续整理发布。

(20)、“无智亦无得”:还原了修行到最后,本来空寂的真实面目,知而无知,是为真知;得而无得,是为真得。

(1)、“苦、集”:世间所有的苦和形成苦的原因,是说世间的法;

(2)、佛法讲修行,从资粮位到加行位,加行位以后是见道位,见道以后就是修行位,是有个过程的。一般讲开悟就是见道位。如何开悟?必须要读经、忏悔、修止观。不读经不忏悔,不修止观,没有经过这个功夫,你开悟不了。

(3)、这种认识表现在行为上,就是菩萨的大悲、大智、大愿、大行,广行一切善。《心经》的头两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皆空就是离一切相,度一切苦厄就是广行一切善。不能离相就不能照见五蕴皆空,心胸就不广大。我怎么样,我的工作怎么样,我的父母怎么样,我的社会地位怎么样……由这些我执就生起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能够离相就有般若智慧。在这个智慧指导之下,就可以勇猛无畏,广修一切善法,度一切苦厄。一切众生胎卵***化都是苦厄,都要度,度到哪里去呢?《金刚经》上讲“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无余涅槃就是究竟涅槃,究竟就是很彻底,说明离开了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是七地以前的,八地到十地菩萨是变易生死,这两种生死都离掉了就是佛的果位——究竟涅槃。

(4)、这种认识表现在行为上,就是菩萨的大悲、大智、大愿、大行,广行一切善。《心经》的头两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皆空就是离一切相,度一切苦厄就是广行一切善。不能离相就不能照见五蕴皆空,心胸就不广大。我怎么样,我的工作怎么样,我的父母怎么样,我的社会地位怎么样……由这些我执就生起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上一篇:精选99句秋天的四字词语造句二年级(秋天的四字词语造句子大全)

发布日期:2024-04-23 20:09:36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