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130句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对教学的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日期:2024-03-22 12:29:24【该时间系统自动生成,不作为文章发布时间】 作者:admin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1、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给我们的启示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3)、孔子这一句话就表达了自己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追求,首先我们来看“生而知之”,儒家把人的悟性学识分成“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三个层次。生知安行,意思是:生下来就知道,按那个去做,心里就安心。自己没守规矩,自己就不安心,浑身难受,马上要调整过来,这其实是在说,孔子早就把学习当作信仰一般来看待了。而学知利行,指的就是:是学习到了,懂了,知道遵守道德礼义是对自己有利的,所谓“小胜靠智,大胜靠德”,要大胜,得靠德。这说明孔子对自己是高标准、严要求。最后,困知勉行,意思是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学到知识,有了知识就努力实践。所以,孔子除了天资过人,也做到了勤奋过人,也正因如此才有了之后的成就。不仅如此,孔子的勤奋也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唱歌。《论语》里有记载:“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意思是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这里的“反”是“重复”的意思。在当时,大家在宴客的时候也会增加一些文娱活动活跃氛围,比如说,主人往往会与客人互相和歌。所以孔子招待客人的时候有歌、有和,和就是跟人家和歌、对歌,这是在古礼上有这样的做法。这样一来,孔子的形象似乎更加生动鲜活了,他有着丰富的爱好和坚定的追求,不仅如此,涉猎广泛的孔子学习范围涵盖六艺,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歌唱这类的属于乐,也属于他致力学习的范畴。在此之前,可能很多人对“学者”有着这样的刻板印象:他们大多数时候都板着个脸孔,满嘴仁义道德之乎者也,严肃得不得了。

(4)、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5)、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6)、学习不仅要思考,还要懂得应用,只有学会了应用实践,一个人才算是真正明白真正懂得。

(7)、     孔子认为,像***经济哲学科技军事等治国安邦的学问,只能教给智力水平在中等或中等以上并且道德品质良好的人,使他们成为社会的精英。智力水平低或道德品质败坏的人,则要教给他们礼仪、法度、和琴棋书画。帮助他们遵纪守法,会娱乐,快乐的过完一生。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与***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一致的。

(8)、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0)、子贡过于心机,孔子就用“仁”来要求他坚持原则

(11)、实行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丘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它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12)、今天再看,我还是觉得孔子在为师之道和从师之道上值得今天的教育学习的。就象我还写过《从孔子教育子路说起》,我说了孔子是收曾经戏弄他的子路的,而且子路从一个奇装异服的不良子弟到为了儒者之死而正衣冠的人,这是不是值得今天的教育者学习的呢?!

(13)、在历史上,孔子第一次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

(14)、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15)、接下来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给学生举了好几个例子还不明白就先别讲了,还不到启发教学的时机。

(16)、好的老师都懂得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孩子爱上学习。

(17)、     孔子不赞成用同样的标准和方法对待所有的学生。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来确定学什么和怎样学,或者是根据孩子的自身客观条件来判断他值得教育还是不值得教育。教育不能搞一刀切,应该因材施教。

(18)、诸葛亮曾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9)、孔子主张德政,对君子强调三方面额修养要求,“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20)、学思结合:孔子主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像在沙上建塔,终无所得。思考与学习相结合,才能学到真知。

2、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对教学的意义

(1)、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到其影响。

(2)、在前面几节中我们不仅了解了孔子及其主要学说,也进一步认识了他门下的学生们,他们之中不乏能言善辩的大才子,也有正直善良、坚定投入教育事业的勇敢者,甚至还有叱咤商、政两届的儒商鼻祖。而孔子之所以能做到桃李满天下,除了自身德行超出常人且时刻以身作则之外,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

(3)、但是,孔子反对空学,强调思考,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要“多闻阙疑”。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他要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张学、思并举,学、思结合。同时,在孔子看来,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致用,所以,必须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于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可见,君子也是言行一致、知行合的人由学到思再到行,这是孔子所总结的学习过程,与人对事物的一般认识过程契合,符合客观的认识规律,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教育理论及教学活动。

(4)、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教育。孔子办学是面向全社会的,属于开放办学。对待学生,不论贫富贵***、门第高低,一律平等。

(5)、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6)、正是基于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才使得孔子因材施教有了根本的保障,最典型的一个例

(7)、我在《我看***传统文化的教育》中说“教育是***的基础,***的未来!重视教育还应该从正确的方向认识教育,否则也是误入歧途!社会是复杂性的,学生是多样性的,只有把多样性融入起社会的复杂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可塑造的一方面,有的适合这个,有的适合那个!可是现在的教育却把学生塑造成一个模子,这样怎能融入社会的复杂性呢?!其实现在的教育,有时也真应该向古人学习学习,诗、书、礼、易、乐、春秋,从做人到其他方方面面,无所不包,所以那时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因为,那时的教育已经给他们了,但不要忘了,并不是不出门,而是把知天下事的东西学到手了,就去治天下事了!而且,先生还根据学生的潜质,进行启发式的教育,这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魅力,‘有教无类’多样性的教育模式!”

(8)、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现着丰富而深刻的教育学理念和人文内涵。具体地说,孔子在培养目标上始终围绕着“成人成才”,在教育对象上注重面向全体,在教育内容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学习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育评价上关注学生的品行修养和动态发展。 

(9)、今天,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条件的家庭,有着不同的学习基础和行为习惯,教学中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种种的不同而对他们区别对待。

(10)、孟子非常重视教育环境对人的影响孟子认为,教育要想取得成功,除了教育者的多种教学方法和学习者的积极主动之外,良好的教学环境也很重要。他指出教育的首要作用在于启人心智。他认为人性中固有之善只是一种稚嫩的胚芽,一般人因意识不到而无法注意培养它,通过教育,可以帮助人去思求、扩充 、发展这种善性,“存其心,养其性”《尽心上》。由于客观环境作用于人性变迁,影响着人的道德品质,长期处于不良环境习染中的人,必然会丧失善良本心,孟子强调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寻找回失掉的善性,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就在于“求放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11)、讲完了孔子对待学习的态度和教授内容之后,我们不妨更进一步来看看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看看蕴含大智慧的圣贤之辈是如何学习的。首先,孔子提出了学习的三大标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意思是: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上,努力学习而从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

(12)、《礼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3)、“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4)、正像子贡所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15)、治学严谨,抓住规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几乎人人都知道孔子这句话,这是孔子做学问的态度----治学严谨、求实。他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之;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意思是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明;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明。这是杞国、宋国资料和熟悉历史的贤人不够的原故。如果资料充足,那么我就可以用来作证明了。这足以说明孔子治学严谨、扎实的态度。

(16)、孔子出生的鲁国是当时文化的中心,周朝的典章制度在鲁国保存得最完整,孔子自幼受到西周文化熏陶,因而对周礼非常熟悉和钦佩,“吾从周”便是他发自内心的活语。

(17)、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18)、在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古代时期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教育家孔子,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深入地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19)、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20)、所以真正的教育要注意时机和方法,不能一味“填鸭式”“满堂灌”。

3、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1)、要在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启发、开导,授人以渔,才能举一反三。

(2)、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3)、对于教育者而言,要永不满足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孔子看来,“学”与“教”是一个长期熏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和老师,不能有任何的松懈。作为教育者而言,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提高。

(4)、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5)、《礼》又称《士礼》,传于后世称为《仪礼》。孔子认为,礼是立国之本,在社会生活中有重大的作用。

(6)、孟子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提出众多要求孟子申明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明人伦”。他强调不论什么时代,兴学校、办教育的目的都是“明人伦”。

(7)、要有好学、乐学的态度;要有不耻下问的态度;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8)、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9)、孔子的教育作用观就是"教育是和***分不开的,教育工作就是***工作的一种形式"、"孔子之努力于教育,也就是为培养自己的实力,作为***资本,以便更有效地推行他的***主张。"基于这一目的,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把教育和人口、财富作为立国的三大要素。他认为老百姓应该受教育,这些思想又比奴隶制时代前进了一大步。孔子承认知识和道德都是要靠学习培养出来的,教育是形成人的个别差异的重要原因,因而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的"有教无类"主张,也是从"性相近"的思想源出的。

(10)、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爱护学生,学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融洽,是***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11)、“教学相长”主要反映了教与学两种活动的相互促进关系。孔子在教学中,一方面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注意向受教育者学习,孔子对学生无所隐瞒,因而赢得学生对他的无限尊敬和景仰。

(12)、谦虚笃实:孔子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不懂装懂,这就是聪明智慧。做学问的态度要谦虚笃实。

(13)、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他认为不论是知识学习还是道德养成,都要建立在学生自主自愿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4)、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15)、孟子强调受教育者须专心有恒。他倡言学贵专心,认为学习时必须专心致志,集中精神,积极思考,才能成功;如果一心二用,任何事情都做不好。成与败的关键在于专心与否,而非决定于智力的差异。

(16)、《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17)、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18)、其本质是关注学习方法的主动性、迁移性和创新性,强调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9)、子路问仁于孔子,对于近于武夫的子路,孔子的回答是:“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公冶长》)

(20)、一个学生努力钻研,陷入困境的时候,老师再出手帮他,才能事半功倍。

4、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是什么

(1)、孔子的道德教育内容十分丰富,并呈现一定的层次性。他指出: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必须“学以致其道”,要做一个具有完美人格的“成人”。这都表明:孔子重视对学生道德规范的培养,尤其重视最高道德规范的学以致用和信守不悖。孔子这种讲求道德教育综合效应的思想,至今仍有重要启示。

(2)、(1) 孙培青.***教育史(修订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焦玉莉,阮巧玲.孔子教育思想的人文内涵及其重要启示(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5):104-10 (3) 杨柱.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启示(J).孔子研究,2007(01):50-

(3)、是春秋时期,王官之学衰微,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设杏坛讲学授徒,整理并以《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为教材,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教育内容;

(4)、关于这三点,我们可以分别来看:第默而识之,这里的“识”,有两个读法,可以念zhì,是“记”的意思,也可以念shí,意为“晓得”。这一点其实是在说,学习不是为了嘴上念念,而是要默默记在心里,在自己心上去体会,真正把它理解了,能运用。只有用上了,才忘不了,因此,这里与其说是学习的方法,倒不如说是严谨的态度,即对所学所历保持一种默然的宁静,而非哗众取宠。第学而不厌,这一点很好理解,因为其实读书学习是一件很枯燥的事,很多人开始的时候可能都立下大志,奋发图强,接着慢慢就开始懈怠了,但是事实是,如果功夫间断,就难有所成,这其实就是没有做到学而不厌。

(5)、孔子认为教育的主体是学习的学生,学生的学远比老师的教更重要。孔子对学生的指点与启发具有独到之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自己不想努力学习,那么灌输再多的知识也没多大用处。

(6)、孔子一生不曾停下学习的脚步,三次拜访老子请教,反复研读《易经》,穿竹简的牛皮绳都被磨破了很多次。

(7)、可以说,就是象孔子这样的人把官府的学问传到民间,才有***历史上诸子百家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再到齐国的稷下学宫可以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达到了高潮,孟子在这里和众人辩论,荀子是稷下学宫的祭酒。应当说,荀子在稷下学宫的经历为后来的儒法合流奠定了历史基础。

(8)、教育家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在今天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9)、孟子强调道德培养的首要问题是教育学生立志持志。他认为作为“士”而言 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尚志”,何谓“尚志”?他进而释之,“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 ,非其有而取之无 义也。居***在?仁是也;路***在?义是也。居仁由义 ,大人之事备矣”《尽心上》,教导学生要志于仁义,坚持自己的理想。

(10)、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11)、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孔子对自己的学生了如指掌。

(12)、艺术体操冠军侴陶担任安然慕瑟品牌形象大使!

(13)、《书》又称《尚书》,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根据一些历史文献编撰而成。

(14)、但其实,真实的孔子要可亲可爱得多,孔子本人就曾赞叹曾皙的理想生活:“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暮春时节,天气暖和了,穿上了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个成人、六七个童子,一起出去春游,在沂水河畔洗澡游泳,在舞雩(yú)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回来!多么惬意的生活!但是,唱歌除了能够尽兴和陶冶情操,孔子也希望能在此技艺上达到精益求精的地步,比如更加细致地学习、虚心向高手请教,见善则从之,这不仅是夫子好学的一个表现,也为我们展示出了不掩人善的君子之风。有此君子之风的孔子,对于修养的自然很高,这一点从他提倡的教授内容就可以看出来,孔子曾经表示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人的修养,由《诗》启蒙兴起,由礼而卓立,在乐完成。

(15)、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的过程,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16)、孔子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其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大体是以“孝悌”为本,以“礼”为规范,以“忠恕”为一贯,以“中庸”为准则。此外还提倡智、勇、信、义等道德。

(17)、孔子以四项内容教育学生:礼乐和文献、人、忠、信。孔子又指出,一个人只讲究品德修养而不喜欢学习礼仪,就是矫枉过正,只有将这两种并重才能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18)、完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不仅使他首开系统教育先河,而且成为千秋景仰的“万世师表”。

(19)、不论是知识教学还是思想教育,都要有次序的,逐步进行,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教育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心田。

(20)、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5、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三句名言

(1)、勤奋好学、讲究方法、注重实效。(1)勤奋好学----治学的重要条件。《论语》中有“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乐趣,对优秀者给予表扬,对怠惰者给予批评。(2)学习方法----获知之桥梁。重视学习方法,是每个学生应有的学习态度。孔子为此曾多次表扬颜回。他主张“温故而知新。”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并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学习时应当***思考,但思考必须以认真读书为基础,他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一提起启发式教学,我们就会想起“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这是论述启发式教学的最经典的名言了。愤是心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是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3)、***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先秦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孟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传承者、发扬者,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好为人师,热爱教育事业,基于教学实践经验,形成教育思想体系,影响广泛而深远。

(4)、这几句话看似简单,但是已经充分表达出了孔子作为***第一个最著名的老师最根本的教育思想,包括治学最基本、最简要的方法、态度和目的:

(5)、颜渊继而问到求仁的具体途径,孔子答到:“非礼勿听,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同上)

(6)、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普世价值,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现实问题出发去研究孔子教育思想,可以帮助我们从过去的实践与理论中找到借鉴,受到启发。

(7)、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8)、3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的方法有很多,向他人学习是很有效的方法

(9)、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10)、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这些君子不仅要有全面的知识,更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在孔子的私学教育中,道德教育居于首要位置,将追求“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

(11)、孔子在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基础之上,对具体教学内容做出了新的发展。孔子整理编纂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教材,在学习这些文化内容的过程之中,将道德教育贯穿其中,最终培养出德才兼备、品行皆优的治国人才。

(12)、***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便是“七十二贤士”。

(13)、孔子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在其一生的教育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史上宝贵的财富,处处都闪现着教育哲理的光辉。

(14)、我十年前曾在阿里巴巴论坛写过对孔子教育的感悟,我在《我看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说“我们看《论语》你会发现,孔子和他的学生们都是平等相处的!而孔子对学生的问题都是有问必答,而且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针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不是那种千篇一律的老生常谈的教育!这我们从他对子路还有子贡的教育中可见一斑!也可以说,孔子把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给激发出来了,不但让他的学生学习了六艺,更主要的是教育了他们如何做人,如何成为有用的人!”

(15)、孔子认为:冉求做事总是退缩,所以要激励他勇敢去做;

(16)、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育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可以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17)、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18)、因材施教:孔子主张不同的人要给予不同的教育。

(19)、不许学生沉溺游戏,自己首先不能带头打游戏。

(20)、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1)、孟子首先以性善论为基础,论证了教育对人性发展变迁的主导作用。孟子认为人性先天具有恻隐 之心、羞***之心、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等“四心”,是为仁义礼智之端,所以人性本善,“仁义礼智 ,非由外铄 我也 ,我固有之也”《孟子 ·告子上》。人生本来就有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 “良能”。在这个意义上,人性、人格是平等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下》。进而,孟子又指出人性有两个发展方向,发现、保持、扩充自己的善性,沿“人性本善”的方向发展 ,就会成为君子;意识不到仁义礼智植根于自己内心,不注意发掘培养本善的心性, 一 任其食色之性膨胀,就会成为小人。

(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3)、孔子认为教育对象应当“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贫富和种族,都可以入学。

(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孔子认为,要使一个人成才,就必须通过培养,使他既善于占有资料又勤于对资料进行***的思考,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教好学生。

(6)、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7)、想要教育孩子,就必须以身作则,而不是一味说教。

(8)、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9)、在孔子一生教学授徒过程中,总结、积累了一些科学的教学方法,这些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精华。

(10)、举个例子来说,学校要分层教学,把学生分成快慢班,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而采取不同的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这显然对所有学生都是有利的。

(11)、孔子在***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12)、孔子认为,智力水平一般的普通学生,只要学一点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就可以了。不要教他们与他们的智力水平不相匹配的知识和技能。

(1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冋:“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日‘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间。”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14)、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15)、一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是指教学内容包括四个基本方面;

(16)、“学而时习之”是方法,“不亦乐乎”是态度,最后还有目的,就是做“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

(17)、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18)、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成绩,也要关心学生的思想、生活;不仅要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也要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

(19)、A.《学记》B.《论语》C.《尚书》D.《孟子》

(20)、所以只要肯用心教育,那么人和人之间没有太大区别。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二曰: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

(3)、有学识的人不如喜欢求学的人,求学的人不如乐在其中的人。

(4)、“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5)、孔子指出,在教学方面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来教授难度不同的教学内容,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孔子不仅要求学生学思结合,这种教学的方法可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里孔子还强调了“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这些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无疑是有效和科学的。

(6)、所以,孔子以诗书礼乐试教,而教学的顺序,是先学《诗》,再学礼,最后学乐。诗言志抒情,简单易懂,而吟诵之间,抑扬顿挫,能感染人,又能教化人,比如我们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朗朗上口的古诗读来陶冶情操,也是审美培养的第一步。诗之后呢,就要学礼,其实就是应对、进退之节,或者简单来说是规矩和节度,学礼之后,凡事有原则、有规矩、有节度。同时,也不会为外物所动摇,自己能约束自己。第三就是学乐了,毫无疑问,学乐可以养人性情,荡涤灵魂,最终从内而外达成统一。

(7)、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

(8)、孔子提出了儒家学说,尽管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而《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9)、孔子的教育思想可以从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道德教育几个方面展开。

(10)、要看到孔子的教育理念到今天还是先进的,他的“有教无类、因才施教”的教育理念对今天的教育也是有指导意义的!

上一篇:精选93句孔子的教育思想总结共25页文档(孔子的教育思想的理解与感悟)

发布日期:2024-03-22 12:29:24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