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100句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读后感(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 下载)

日期:2024-05-07 22:10:23【该时间系统自动生成,不作为文章发布时间】 作者:admin

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

1、在哲学上来看黑格尔的辩证法给后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1)、例如,解放前,国民d与共产d,国民d是执政d,共产d是非执政d。国民d代表旧社会制度的地主、帝国主义资产阶级买办阶级的利益,残酷的压迫广大劳动人民,失去民心;***共产d领导广大劳动人民,通过解放战争,推翻国民d反动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代表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执政d。贫苦农民通过土改获得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地主失去土地及其它生产资料,成为普通劳动者。工人解放后成为工厂的主人,整个工人阶级成为有产阶级,资本家失去工厂,变为无产阶级。

(2)、因此,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

(3)、其次,由于这个运动的主题是“精神”,黑格尔只能将对象化理解为外化的结果。因此,他以对象化的范畴取代外化的范畴,如同对象化,外化具有客观的内涵,但它也意味着对其表现的让渡,因而构成了异化。但是,黑格尔看到某些事物在这个过程中是积极的。因为在这个异化的过程中,精神成为自身的目的。它是精神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意识的重要环节。那么,黑格尔并不反对对象化,而是根据它导出了外化。他当然认为对象化导致了外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认为精神应该保持自身的内容,而避免自身不幸遭遇异化。然而,我们将这个问题转换为一般的哲学反思,这是完全处于哲学内部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将外化(“他者本身”)理解为绝对的环节——而不是一种真正的历史的解决方案。这是他的“只是虚有其表的批判主义”事实上,黑格尔的对象化和异化的公式使他在精神的自我实现中将虚假的外化引入生命进程中。也就是说,与现代***经济学家一样,黑格尔将劳动理解为人类发展的本质,而不是自身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因为如果人们无法假设真正的历史的否定之否定,那么现存的条件就成了阻碍重要观点生成的可能性的地平。事实上,这些条件扭曲了人通过劳动并以劳动作为必要的根基的对象化,这对人来说是即将发生的,也是必然要发生的。外化的世界表现为劳动的绝对的自我表现。

(4)、(6)另一方面,这里还同时包含着另一个环节,即意识既扬弃这种外化和对象性,也同样地返回到自身,因而,它在自己的异在本身中也就是在自己身边;

(5)、下面是黑格尔的第二个错误(极长的一段,这里不插图了)。马克思指出:由于异化被当作精神外化为物质(在黑格尔看来物质不过是虚假的精神),因此扬弃异化也就是扬弃物质、扬弃肉体。在黑格尔看来,占有对象并不是通过肉体的方式占有物质对象,而是“在意识中、在纯思维中”即在马克思所说的“抽象”中实现的占有,“是对作为思想和思想运动的对象的占有”。这样一来,第《精神现象学》尽管有一个完全否定的和批判的外表,因为一切概念都被澄清了界限、划定了范围,安置在自己的位置上;但实际上,黑格尔的批判只是思想批判(理论的批判),而不是物质批判(武器的批判)。就是说,当黑格尔批判“现实”时,他批判的其实是“现实”的概念,即理性的现实或现实的理性。他不敢把矛头指向真正的现实、感性的现实(否则早像费尔巴哈那样被解雇了)。当然,马克思也肯定,黑格尔在保守的外表下,也偷偷地塞进了批判的火种。第对于“要求把对象世界归还给人……这种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占有或对这一过程的理解”,黑格尔把它理解把感性、宗教、***权力中的精神归还给(或“返回到”)绝对。因为在我们看来的“自然界的人性和历史所创造的自然界”(参见“社会主义的人”部分),对于黑格尔来说,不过是绝对精神的自我生成中的产品。当然,马克思也肯定,黑格尔以“隐蔽的、自身还不清楚的、神秘化的”方式,紧紧抓住人的异化不放,所以“它潜在地包含着批判的一切要素,而且这些要素往往已经在远远超过黑格尔观点的方式准备好和加过工了”。马克思还列举了《精神现象学》中的一些章节作为例子证明这一点。

(6)、在人类历史中,存在着阶级的对抗,这是矛盾斗争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无论在奴隶社会也好,封建社会也好,资本主义社会也好,互相矛盾着的两个阶级,长期并存于一个社会中,它们互相斗争着,但要待要两个阶级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时候,双方才取外部对抗的形式,发展为革命。阶级社会中,由和平向战争的转化,也是如此。

(7)、***在末***的时候,是矛盾物因一定条件共居一个统一体中的时候。待至新的条件(发火)出现,才发生了***。自然界中一切到了最后要采取外部冲突形式去解决旧矛盾产生新生事物的现象,都有与此相仿佛的情形。

(8)、主要之点就在于:意识的对象无非就是自我意识;或者说,对象不过是对象化的自我意识、作为对象的自我意识(把人和自我意识等同起来)。

(9)、马克思的***批判总是依据逻辑的批判性分析揭示出黑格尔辩护中“非常抽象、非常糟糕的经验的根据”。比如,马克思分析说:“黑格尔把现代欧洲立宪君主的一切属性都变成了意志的绝对的自我规定”,而绝对自我规定既可以指***整体决定其组成部分,又可指君主个人的最后决断。的确,“单一性”(Einzelheit)在《法权哲学原理》中是一个有歧义的概念,它有时等同于“个体性”(Individualtät),又指“统一性”(Einheit)。黑格尔强调***“单一性”是“一个单个的整体”,而***整体主权由君主单个人体现。马克思说:“这种混乱表明了黑格尔法哲学的全部非批判性。”(同上,第48页)黑格尔主张君主世袭制,在马克思看来,这不但把***有机机体归结为君主的最后决断,而且更荒谬地把君主个体归结为君主“肉体出生”,“国王的最高宪政活动就是他的生殖活动”。(同上,第48,53页)

(10)、综合考量黑格尔***哲学现代解释的方法,本文较少用辩证范畴的推演,主要依据黑格尔阐述的社会***思想史记载的史料和经验事实,以重构他的法权哲学的论证。

(11)、[Ⅺ](6)在这一部分,为了便于理解和论证,对黑格尔辩证法,特别是《现象学》和《逻辑学》中的有关叙述,以及最后对最近的批判运动同黑格尔的关系作一些说明,也许是适当的。

(12)、马克思如此聪明的人不会不感到自己批判的弱点。在第305节摘评中,马克思终于认识到,第303节私人等级中那个“建立在实体性关系上的等级”,就是“过着自然伦理生活的等级,它以家庭生活为基础,而在生活资料方面则以土地占有为基础”的“农民等级”。(同上,第117页)德文Bauernstandes(“农民等级,’)包括中文的“地主”和“农民”,如黑格尔说:“土地占有者等级分为有教养的部分和农民等级”。(第394页)“有教养的地主”即容克(Jakers)。马克思明白了市民社会中的农民等级是中世纪的遗留,这使得他在第305-306节的评论中一下子抓住了君主制的要害:君主和容克世袭制是中世纪土地长子继承制的延续,“难怪贵族要以血统、家世,一句话,以自己肉体的生活史而自傲……贵族的秘密是动物学”。(同上,第132页)

(13)、关于第一点:对人的自我产生的或自我对象化的行动的形式的和抽象的理解。

(14)、[ⅩⅩⅨ]如果我知道宗教是外化的、人的自我意识,那么我也就知道,在作为宗教的宗教中得到确证的不是我的自我意识,而是我的外化的自我意识。这就是说,我知道我自身的、属于我的本质的自我意识,不是在宗教中,倒是在被消灭、被扬弃的宗教中得到确证的。

(15)、假定一种存在物本身既不是对象,又没有对象。这样的存在物首先将是一个唯一的存在物,在它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存在着,它孤零零地独自存在着。因为,只要有对象存在于我之外,只要我不是独自存在着,那么我就是和在我之外存在的对象不同的他物、另一个现实。因而,对这第三者的对象说来,我是和它不同的另一个现实,也就是说,我是它的对象。因此,一个存在物如果不是另一个存在物的对象,那么就要以不存在任何一个对象性的存在物为前提。只要我有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就以我作为它的对象。但是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种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虚构出来的存在物,是抽象的东西。说一个东西是感性的即现实的,这是说,它是感觉的对象,是感性的对象,从而在自己之外有感性的对象,有自己的感性的对象。说一个东西是感性的,就是指它是受动的。

(16)、为了理解土地继承制的实质,马克思回到他以前没有涉及的第65,66,71,257,268等节,得出结论说:“地产是道地的私有财产,是本来意义上的私有财产”,因为它是“不依赖于***的财产”,“私有财产是***制度的保证”。(同上,第122,35页)对农民等级的土地私有制的评论(中文2版第117-138页)可以说是马克思批判的核心所在,它不但弥补了以前批判的漏洞和不足,而且使马克思能以财产私有制为基础解释从古代到中世纪和德国现存***制度的传统:“古典形式的长子继承权的地方……在那里,私有财产是一个普遍的范畴,是一种普遍的***纽带”;“在封建制度中恰恰显示出:君王权力就是私有财产的权力,’;而在德国的长子继承制中,“***在自己的顶峰就表现为私有财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35,136,138页)

(17)、关于——自我意识的外化设定物性。因为人等于自我意识,所以人的外化的、对象性的本质即物性(即对他说来是对象的那个东西,而只有对他说来是本质的对象并因而是他的对象性的本质的那个东西,才是他的真正的对象。既然被当作主体的不是现实的人本身,因而也不是自然界——因为人是人的自然界,——而只是人的抽象,即自我意识,所以,物性只能是外化的自我意识),等于外化的自我意识,而物性是由这种外化设定的。一个有生命的、自然的、具备并赋有对象性的即物质的本质力量的存在物,既拥有他的本质的现实的、自然的对象,他的自我外化又设定一个现实的、但以外在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而不从属于他的本质并且凌驾其上的对象世界,这是十分自然的。这里并没有什么不可捉摸的和神秘莫测的东西。相反的情况倒是神秘莫测的。但同样明显的是,自我意识通过自己的外化所能设定的只是物性,即只是抽象物、抽象的物,而不是现实的物。[ⅩⅩⅥ][注:马克思在手稿的页码中没有标出第XXV页。——编者注]同样很明显的是:物性因此对自我意识说来决不是什么***的、实质的东西,而只是纯粹的创造物,是自我意识所设定的东西,这个被设定的东西并不证实自己,而只是证实设定这一行动,这一行动在一瞬间把自己的能力作为产物固定下来,使它似乎具有***的、现实的本质的作用——但仍然只是在一瞬间。

(18)、在“立法权”部分,黑格尔设计的等级议会,除了包括工商产业等级和农业等级等拥有财产等级的代表外,还应有***官员的代表,即中间等级的代表。黑格尔比较英法两国议会制度,认为法国制宪会议把***成员排除在外,是错误的,而***正确地规定内阁大臣必须是国会议员。(参见第318页)各个等级的代表在议会中的协商,调解了产业等级和农业等级的特殊利益与中间等级代表的公共利益。

(19)、(自身异化的人,也是同自己的本质即同自己的自然的和人的本质相异化的思维者。因此,他的思想是居于自然界和人之外的僵化的精灵。黑格尔把这一切僵化的精灵统统禁锢在他的逻辑学里,先是把它们一个一个地看成否定,即人的思维的外化,然后又把它们看成否定的否定,即看成这种外化的扬弃,看成人的思维的现实的表现;但是这种否定的否定由于仍然被束缚在异化中,它一部分是使原来那些僵化的精灵在它们的异化中恢复,一部分是停留在最后的活动中,也就是在作为这些僵化的精灵的真实存在的外化中自己同自己发生关系[注:这就是说,黑格尔用那在自身内部旋转的抽象行动来代替这些僵化的抽象;于是,他就有了这样的贡献:他指明了原来属于各个哲学家的一切不适当的概念的来源,把它们综合起来,并且把它们作为批判的对象创造出一个无所不包的抽象来代替特定的抽象。(我们在下面将会看到,黑格尔为什么把思维同主体分离开来;但就是现在也已经很清楚:如果没有人,那么人的本质表现也不可能是人的,因此思维也不能被看作是人的本质表现,即在社会、世界和自然界生活的有眼睛、耳朵等等的人的和自然的主体的本质表现。)];一部分则由于这种抽象理解了自身并且对自身感到无限的厌烦,而要求放弃抽象的、只在思维中运动的思维,即无眼、无牙、无耳、无一切的思维,在黑格尔那里,便表现为决心承认自然界是本质并且埋头于直观。)

(20)、“异化”即“外化”。黑格尔认为,现实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异化物,异化了的精神世界分裂为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的,或现象的;另一个是纯粹意识的,或本质的。就自我与对象、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言,主体是绝对精神,客体是绝对精神的“外化”或“异化”。整个世界的发展过程就是绝对精神的“异化”“自我异化”和扬弃“异化”的过程。黑格尔的这个观点显然是唯心主义的,但他在论述意识或自我意识时,又包含着辩证法因素或“批判的成分”。所谓“批判的成分”是指,黑格尔在分析各种意识形态时往往把后一意识形态看成是对前一意识形态的批判,把前一意识形态看成是由于自身矛盾而向后一意识形态的过渡。正因为“异化”概念、“否定性辩证法”包含有批判的成分,马克思才说:“只要精神现象学坚持人的异化,纵使人只表现为精神的形态——则在它里面便潜伏着批判的一切成分,并且常常就会准备着并发挥出远超过黑格尔观点的方式。”

2、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读后感

(1)、《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罗伯特•斯特恩著,丁三东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8月。

(2)、一方面,这种扬弃是思想上的本质的扬弃,也就是说,思想上的私有财产在道德观念中的扬弃。而且因为思维自以为直接就是和自身不同的另一个东西,即感性的现实,从而认为自己的活动也是感性的现实的活动,所以这种思想上的扬弃,在现实中没有触动自己的对象,却以为已经实际上克服了自己的对象;另一方面,因为对象对于思维说来现在已成为一个思想环节,所以对象在自己的现实中也被思维看作思维本身的即自我意识的、抽象的自我确证。

(3)、第260节的笔记已经丢失,好在现存笔记一开始有个总结:“上一节已经告诉我们,具体的自由在于(家庭和市民社会的)特殊利益体系和(***的)普遍利益体系的同一性(应用的、双重的同一性)”。“双重同一性”即“体系的发展的二重化”。马克思在第261节笔记中继续说,黑格尔一方面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是***的“外在必然性”,另一方面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依附于***的“内在目的”,由此造成“一个没有解决的二律背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7,9页)黑格尔的解决之道是公开与秘密的“一种双重的历程”:“内容包含在公开的部分,而秘密的部分所关心的总是在***中重新找出逻辑概念的历程”。马克思批判说,“双重历程”只是把外在与内在的矛盾转变为公开与秘密的矛盾:在公开的部分,“家庭和市民社会使自身成为***。它们是动力”;但在秘密部分,家庭和市民社会结合成***又不是自身的存在过程,而是逻辑理念的生成发展过程。(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1页)

(4)、关于——所谓对象本身对意识说来是正在消逝的东西,就是上面提到的对象之返回到自我。

(5)、市民社会的法权制度之所以是“外在***”,是因为它的三个部分关系是“外在”的,没有内在统一性。“司法”是个人权利的普遍形式,而“***”的执法范围介于公益与私权之间,执法权带有“偶然性和个人任性”,“好多本来是无害的事被认为有害的”,因此“***有时招致人们的厌***”。(第239页)“同业公会”则是市民社会中一块块***领地,代表和保障不同职业和等级的特殊利益,有可能“僵化、固步自封而衰退为可怜的行会制度”。(第251页)

(6)、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在反对反科学的形而上学方法的斗争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7)、康德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家。康德哲学博大精深,但也包含众多矛盾。它是一种二元论哲学。它将世界分为两个部分:作为感觉源泉的客观的物自体,和根据先验认识形式整理感觉而形成的主观现象,它认为人的认识只能达于现象而不能达到物自体。康德哲学的内在矛盾,为从它出发的后世哲学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8)、第二点,马克思认为如何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表面上看来是形式的问题,而实际上是本质的问题”。青年黑格尔派就是这样。他们自以为在批判黑格尔,实际上从来没有离开过黑格尔哲学的基地,对黑格尔的方法则更是缺乏意识。以至他们自以为高于黑格尔,实际上低于黑格尔。

(9)、(C)宗教。自然宗教,艺术宗教,启示宗教。

(10)、《姜人生哲学到底——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

(11)、第二篇论述的“道德”是个人内心领域,而非社会制度,但黑格尔总是依据人在具体社会制度中的自由程度来阐述道德的进步。他认为,依据“故意”来“追责”的道德意识,松动了套在古代人头上的刑罚枷锁;以“意图”与“福利,,的结合同时促进了市民社会个人和社会的幸福;而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善”的观念则是***公民的“良心”。黑格尔说,不受特殊目的束缚的良心是“在自身中深人的现代世界的观点”(第139页),如果说所有权自由是现代社会的产物,那么康德“善良意志”的绝对自由是现代***的产物。

(12)、难道这样的论断——正如科耶夫所暗示的以及后来的很多作家大胆断言的——还停留在黑格尔对奴隶劳动的论述中吗?首先让我们暂停的是,在这个赞扬之后,马克思紧接着就指责“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奴隶的劳动显然是物质的,因而这个评论表明,马克思不仅没有描述这种分析,而且它实际上全然忘记了这一点,并且认为黑格尔多少有些失误。

(13)、黑格尔从实体的异化出发(在逻辑上就是从无限的东西、抽象的普遍的东西出发),从绝对的和不变的抽象出发,就是说,说得更通俗些,他从宗教和神学出发。

(14)、(3)这种外化不仅有否定的意义,而且有肯定的意义;

(15)、其次,叔本华虽然在理论上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一定的批判,但总的说来,正如俄国学者贝霍夫斯基所说:“叔本华多半不是同他们(指德国古典哲学著名代表)争论,不是对他们学说作有根据的批驳,而是满腔愤恨地指责和痛***他们。不仅在现在,就是在叔本华生前,他的这种粗暴态度也为当时的人所不满。丹麦皇家科学院就为这一原因而拒绝给当年该院科学奖唯一的申报者、叔本华的著作《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授奖,批评在该书中“好几个近代哲学家被不得体地提到,这不能不使人感到恼怒和不快”。

(16)、第他重新扬弃了肯定的东西,恢复了抽象、无限的东西。宗教和神学的恢复。

(17)、与上述习俗相适应的社会制度赋予市民充分的私人自由,这是建立在人的需要和满足基础上的自由。黑格尔说,******经济学是“现代世界基础上产生的一门科学”,斯密、塞伊、李嘉图“从需要和劳动的观点出发”,“替一大堆的偶然性找出了规律”。(第20205页)黑格尔在***经济学首先读出“需要”和“劳动”的社会化。他说:“需要并不是直接从具有需要的人那里产生出来的,它倒是那些企图从中获得利润的人所制造出来的。”(第206-207页)又说:“我既从别人那里取得满足的手段的劳动,我就得接受别人的意见,而同时我也不得不生产满足别人的手段。”(第207页)消费别人的生产和为别人的需要而生产的体系是市民社会的生产方式。黑格尔言简意赅地概括了这种生产方式的六个特点:

(18)、(2)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现实的科学,因为费尔巴哈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成了理论的基本原则;

(19)、在叔本华看来,概念既是个别认识的普遍概括,其内容应少于个别认识,并且概念愈抽象、普遍,其内容愈少,据此,黑格尔哲学中那个最高、最一般的绝对观念其内容应是“最为空洞的和最为贫乏的,最后成了纯粹的外壳”。但黑格却将这个绝对观念看作具有无限内容、包含一切、不受任何条件限制的绝对,叔本华指出这样一个“不受条件限制的{绝对}简直是不存在的怪物”,他嘲笑黑格尔主义者对于这样一个怪物的存在根本无法证明,他们只能像下面所说的那样,声嘶力竭地叫喊、虚张声势地吓人:“绝对,该死的!它必须存在,否则一切都将不存在!”“绝对是从哪里来的?‘多么愚蠢的问题!难道我没有告诉你它是绝对吗’。”

(20)、(1)物质存在形式原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3、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 下载

(1)、因此,问题就在于克服意识的对象。对象性本身被认为是人的异化的、同人的本质(自我意识)不相适应的关系。因此,重新占有在异化规定下作为异己的东西产生的、人的对象性的本质,这不仅具有扬弃异化的意义,而且具有扬弃对象性的意义,这就是说,人被看成非对象性的、唯灵论的存在物。

(2)、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学史的智慧课程  

(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卷第319—320页。

(4)、《姜人生哲学到底——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

(5)、的主体变成单纯的名称”,这反映了费尔巴哈的思想:“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同上,第115页);但在黑格尔体系中,“思维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被看作主体,客体和宗教则被看成是思想的一个单纯的宾词”。(同上,第114页)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神学的方法和术语被马克思应用于对法权哲学的批判。

(6)、***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化,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与***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批判了古今中外的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辩证法,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注释为***特色的辩证法一一矛盾论一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7)、黑格尔从实体的异化出发(在逻辑上就是从无限的东西、抽象的普遍的东西出发),从绝对的和不变的抽象出发,就是说,说得更通俗些,他从宗教和神学出发。

(8)、叔本华还将黑格尔哲学与基督教神学进行比较,指出它们的哲学观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黑格尔哲学实质上是一种宗教神学,它的全部内容就是为下列宗教信条“提供一个哲学基础”:“存在着一个上帝、造物主和宇宙的统治者,一个被赋予知性和意志的人格的,因而也就是单个人的存在,她从虚无中创造出了世界,并且用她那崇高的智慧力量和仁慈统治这个世界”。黑格尔哲学中的绝对观念实际上扮演了基督教中上帝的角色。根据上述状况,叔本华把黑格尔哲学称作“故弄玄虚的神秘主义”,说它是经院哲学的“单纯的模仿”,是“应当能代表基督教的一种怪物”,“而且和经院哲学一样注定是为神学服务的。

(9)、第这个过程必须有一个承担者、主体;但主体首先必须是一个结果;因此,这个结果,即知道自己是绝对自我意识的主体,就是神,绝对精神,就是知道自己并且实现自己的观念。现实的人和现实的自然界不过成为这个隐秘的、非现实的人和这个非现实的自然界的宾词、象征。因此,主词和宾词之间的关系被绝对地相互颠倒了:这就是神秘的主体—客体,或笼罩在客体上的主体性,作为过程的绝对主体,作为使自己外化并且从这种外化返回到自身的、但同时又使外化回到自身的主体,以及作为这一过程的主体;这就是在自身内部的纯粹的、不停息的旋转。

(10)、[Ⅻ]鲍威尔在他的《自由的正义事业》一书中对格鲁培先生提出的“那么逻辑学的情况如何呢?”这一唐突的问题避而不答,却让他去问未来的批判家。这表明,鲍威尔在进行批判活动(鲍威尔《复类福音作者》)时对于同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是多么缺乏认识,而且在物质的批判活动之后也还缺乏这种认识。

(11)、现在,我们来研究马克思对《精神现象学》进行复杂讨论的关键段落,马克思在其中赞扬了黑格尔,因为黑格尔掌握了劳动的重要性。“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辩证法,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人同作为类存在物的自身发生现实的、能动的关系,或者说,人作为现实的类存在物即作为人的存在物的实现,只有通过下述途径才有可能:人确实显示出自己的全部类力量——这又只有通过人的全部活动、只有作为历史的结果才有可能——并且把这些力量当作对象来对待,而这首先又只有通过异化的形式才有可能。”(6)

(1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3)、难道像(上面提到过的)马尔库塞所说的,马克思在他的异化理论中沿用了黑格尔的“主人和奴隶”的关系这个术语?我们已经说过,这一点足以令人怀疑。此外,不仅马克思本人没有向我们提到这一节,而且黑格尔本人在其论述中也没有提到异化。显然,对黑格尔来说,直接的物质劳动不属于这样的问题,而只是因为它是物质的,正如我们所假定的那样。与此相反,黑格尔在精神的发展中赋予其肯定的意义。但这完全是真实的,马克思在黑格尔的思想中发现了外化和异化的主题——但他没有在奴隶的劳动中发现这个主题。即使是那些看重黑格尔《自我异化了的精神》这一章的评论家也只有部分是正确的。诚然,马克思有效地参考了这方面的材料,他说:“这些章节,包含着对宗教、***、市民社会等整个领域的批判的要素,不过也还是通过异化的形式。”(9)然而,在这些章节中,我们研究的是有限精神的领域,这在历史上指的是封建主义经由启蒙运动抵达法国大革命这个时期。马克思主要关注自身,并未涉及这么多问题,而只是涉及“绝对的否定性”的精神运动,特别是最后一章《绝对知识》。(而当他提到《哲学全书》时,他讨论的是绝对理念及其自身在本质上的异化。

(14)、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学术关系是国外马克思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两者关系的突出之处在于,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论述的(主奴)辩证法。本文分析了萨特、科耶夫、伊波利特、马尔库塞、乔纳森等西方马克思学家关于这个问题的著述,以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精神现象学》的评述,深入解读了黑格尔对"主人和奴隶"的论述。作者认为,必须分辨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受到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影响,领会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本意所在,把握异化、外化和对象化的异同,找到马克思理解问题的文本语境,从而解构马克思学的主奴辩证法神话。

(15)、叔本华之所以对康德的物自体学说采取上述态度,是因为在他看来,按照康德的这一学说,现象是由认识主体所构成的,因而说明它是虚幻的,相反只有理性所达不到的物自体才是真正的实在。这一学说揭示了理性的局限,以及单纯建立在理性认识基础上的现象界的虚妄,告诉人们要对虚幻的现象界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理性所蒙骗,努力去寻求现象背后真正的实在。

(16)、Ⅰ.真的精神;伦理。Ⅱ.自我异化的精神,教养。Ⅲ.确定自身的精神,道德。

(17)、为读者提供第一手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研究文本;

(18)、第这里包含着:因为有自我意识的人认为精神世界——或人的世界在精神上的普遍存在——是自我外化并加以扬弃,所以他又重新通过这个外化的形态确证精神世界,把这个世界冒充为自己的真实的存在,恢复这个世界,硬说他在自己的异在本身中也就是在自己身边。因此,在扬弃例如宗教之后,在承认宗教是自我外化的产物之后,他又在作为宗教的宗教中找到自身的确证。黑格尔的虚假的实证主义即他那只是徒有其表的批判主义的根源就在于此,这也就是费尔巴哈所说的宗教或神学的设定、否定和恢复,然而这应当以更一般的形式来加以考察。因此,理性在作为非理性的非理性中也就是在自己身边。一个认识到自己在法、***等等中过着外化生活的人,就是在这种外化生活本身中过着自己的真正的、人的生活。因此,与自身相矛盾的,既与知识又与对象的本质相矛盾的自我肯定、自我确证,是真正的知识和真正的生活。

(19)、其次,“逻辑学是精神的货币,是人和自然界的思辨的、思想的价值”,就是说,它可以通约一切。注意,说逻辑学是“人和自然界的同一切现实的规定性毫不相干地生成的因而是非现实的本质”,这是黑格尔的观点;但说逻辑学“是外化的因而是从自然界和现实的人抽象出来的思维,即抽象思维”,是马克思的评价。

(20)、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

4、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读书笔记

(1)、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2)、根据上述情况,我们有理由认为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实际是“一箭双雕”:既射中理性主义的唯心主义,又射中唯物主义。而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建立他自己的、其错误荒谬不下于黑格尔哲学的非理性主义的唯心主义哲学扫清道路。

(3)、[ⅩⅩⅩ]因此,从一方面来说,黑格尔在哲学中加以扬弃的存在,并不是现实的宗教、***、自然界,而是已经成为知识的对象的宗教本身,即教义学;法学、***学、自然科学也是如此。因此,从一方面来说,黑格尔既同现实的本质相对立,也同直接的、非哲学的科学或这种本质的非哲学的概念相对立。因此,黑格尔是同它们的通用的概念相矛盾的。

(4)、这些说法连语言上都和黑格尔的观点毫无区别,而且无宁说是在逐字逐句重述黑格尔的观点。

(5)、[ⅩⅩⅦ]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Unwesen)。

(6)、在生活中了解了各种事物中的矛盾的特殊性,用哲学的眼光对待生活,我们会少走弯路。如我们去旅游,不同的城市、乡村、民俗、地域,了解它们的特点,入乡随俗,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职场,了解职场上下一切特点,根据特点别定自己的工作规划、处事原则等等。.……

(7)、在“王权”部分,黑格尔赋予君主个人更大权威和最后决断权,而不仅仅把君主看作***主权象征。但黑格尔同时强调,不能“把主权当做赤裸裸的权力和空虚的任性,从而把它同专制相混淆”;“专制就是无法无天”,而“主权却是在立宪的情况下,即在法制的统治下,构成特殊的领域和职能的理想性环节”。(第295页)

(8)、(1)矛盾的的普通性。矛盾存在于宇宙物质运的任何角落,无一事物不包含矛盾,事物在矛盾中运动,运动中包含矛盾。

(9)、Ⅰ.真的精神;伦理。Ⅱ.自我异化的精神,教养。Ⅲ.确定自身的精神,道德。

(10)、[ⅩⅩⅢ]因此,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人同作为类存在物的自身发生现实的、能动的关系,或者说,人使自身作为现实的类存在物即作为人的存在物实际表现出来,只有通过下述途径才是可能的:人实际上把自己的类的力量统统发挥出来(这又是只有通过人类的全部活动、只有作为历史的结果才有可能),并且把这些力量当作对象来对待,而这首先又是只有通过异化的形式才有可能。

(11)、黑格尔总结说:“市民社会是个人私利的战场,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同样,市民社会也是私人利益跟特殊公共事务冲突的舞台”;然而,冲突中也包含着发展成“***的最高观点和制度”的潜力。(第309页)历史地看,市民社会追求“解放”的习俗就是这种无形的推动力。“教育的绝对规定就是解放以及达到更高解放的工作。……在主体中,这种解放是一种艰苦的工作,这种工作反对举动的纯主观性,反对情欲的直接性,同样也反对感觉的主观虚无性与偏好的任性。·一同时,特殊性通过锻炼自己和提高自己所达到的这种普遍性的形式,即知性,又使特殊性成为真实的自为存在的单一性。”(第202页)这段话中,“纯主观性”指市民社会中个人私欲的感性,被“知性”把握的“普遍性形式”指“外部***”,而“真实的自为存在的单一性”指结合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整体,黑格尔称之为“有机的整体”(第252页)或“有机***”(第268页)。

(12)、“启示,作为抽象的观念,是向自然界的直接的过渡,是自然界的生成,而作为自由精神的启示,则是自由精神把自然界设定为自己的世界,——这种设定,作为反思,同时又是把世界假定为***的自然界。概念中的启示,是精神把自然界创造为自己的存在,而精神在这个存在中获得自己的自由的确证和真实性。”“绝对的东西是精神;这是绝对的东西的最高定义。”[ⅩⅩⅩⅣ]

(13)、叔本华哲学同样渊源于康德哲学。叔本华公开声明他的哲学“是从康德哲学出发的”。但是,他对于康德物自体学说的态度却不同于黑格尔。他称赞“康德的最大功绩是划清现象与自在之物(两者之间)的区别”。他接受了康德把世界二分化为现象与物自体的观点,承认在现象之外存在着理性认识所不可及的物自体,并将这一观点作为自己哲学的出发点。

(14)、我们已经看到,异化的对象性的本质的占有,或在异化——它必然从漠不相关的异己性发展到现实的、敌对的异化——这个规定下的对象性的扬弃,在黑格尔看来,同时或甚至主要地具有扬弃对象性的意义,因为并不是对象的一定的性质,而是它的对象性的性质本身,对自我意识说来成为一种障碍和异化。因此,对象是一种否定的东西、自我扬弃的东西,是一种虚无性。对象的这种虚无性对意识说来不仅有否定的意义,而且有肯定的意义,因为对象的这种虚无性正是它自身的非对象性的即[ⅩⅩⅧ]抽象的自我确证。对于意识本身说来,对象的虚无性所以有肯定的意义,是因为意识知道这种虚无性、这种对象性本质是它自己的自我外化,知道这种虚无性只是由于它的自我外化才存在……

(15)、总而言之,马克思与黑格尔***哲学观念的冲突是哲学方法和前提的较量。皮蔡因斯基说:“通过发展费尔巴哈关于黑格尔形而上学只是歪曲了的历史现实镜像的批判,马克思把社会***科学从哲学的监护下彻底解放出来,完全把它置于经验主义的基础之上。但在一个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确实比黑格尔更远离经验主义:他们要超越所在历史现实的时间和地点,要证明下一个历史时代(社会主义)和下下一个时代(共产主义)不可避免来临,并提供了相应的社会***体系纲要;黑格尔却断然拒绝超出自己的时代去寻找完全不同的世。”(pelczynski,p.237)无论他们是否超越了时代,本文分析的马克思和黑格尔所讨论的那些问题,在我们这个时代仍然是现实的理论问题。

(16)、黑格尔用辩证法语言表达了他所处时代的***现实。他看到市民社会高于历史上其他法权制度的历史进步,但市民社会的“外在***”三部分各自为政,缺乏真正的现实性,黑格尔视之为社会动乱的根源。“例如在法国革命时,”他说:“时而立法权吞噬了行政权,时而行政权吞噬了立法权”。(第286页)在理论上,三权分立的民主制的立法权相对于普遍性,行政权相对于特殊性,但司法权不是高于两者因而能够把两者统一起来的单一性,因而民主制不具有完备合理性。黑格尔说,***的合理性“系于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第261页),而把各种权力都统一于王权是***的现实性。两者相一致“即君主立宪制的顶峰和起点”。(第287页)

(17)、因此,把否定和保存即肯定结合起来的扬弃起着一种独特的作用。

(18)、[ⅩⅩⅩⅢ]但是,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不言而喻,这位决心进入直观的抽象思维者是抽象地直观自然界的。正象自然界曾经被思维者禁锢在他的绝对观念、思想物这种对他本身说来也是隐秘的和不可思议的形式中一样,现在,当他把自然界从自身释放出去时,他实际上从自身释放出去的只是这个抽象的自然界,只是自然界的思想物,不过现在具有这样一种意义,即这个自然界是思想的异在,是现实的、可以被直观的、有别于抽象思维的自然界。或者,如果用人的语言来说,抽象思维者在他直观自然界时了解到,他在神灵的辩证法中以为是从无、从纯抽象中创造出来的那些本质——在自身中转动的并且在任何地方都不向现实看一看的思维劳动的纯粹产物——无非就是自然界诸规定的抽象。因此,对他说来整个自然界不过是在感性的、外在的形式下重复逻辑的抽象而已。他重新分析自然界和这些抽象。因此,他对自然界的直观不过是他把自然直观抽象化的确证活动,不过是他有意识地重复的他的抽象概念的产生过程。例如,时间等于自己同自己发生关系的否定性(前引书,第238页)。被扬弃了的运动即物质——在自然形式中——同被扬弃了的生成即定在相符合。光是反射于自身的自然形式。象月亮和彗星这样的物体,是对立物的自然形式,按照《逻辑学》,这种对立物一方面是以自身为根据的肯定的东西,而另一方面又是以自身为根据的否定的东西。地球是作为对立物的否定统一等等的逻辑理由的自然形式。

(19)、(4)(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30-131页。  

(20)、[ⅩⅩⅨ]如果我知道宗教是外化的、人的自我意识,那么我也就知道,在作为宗教的宗教中得到确证的不是我的自我意识,而是我的外化的自我意识。这就是说,我知道我自身的、属于我的本质的自我意识,不是在宗教中,倒是在被消灭、被扬弃的宗教中得到确证的。

5、黑格尔辩证哲学思想

(1)、∥但是,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他必须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身。因此,正象人的对象不是直接呈现出来的自然对象一样,直接地客观地存在着的人的感觉,也不是人的感性、人的对象性。自然界,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都不是直接地同人的存在物相适应的。∥正象一切自然物必须产生一样,人也有自己的产生活动即历史,但历史是在人的意识中反映出来的,因而它作为产生活动是一种有意识地扬弃自身的产生活动。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关于这一点以后还要回过来谈。)

(2)、作者单位:赵敦华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

(3)、因此,问题就在于克服意识的对象。对象性本身被认为是人的异化的、同人的本质(自我意识)不相适应的关系。因此,重新占有在异化规定下作为异己的东西产生的、人的对象性的本质,这不仅具有扬弃异化的意义,而且具有扬弃对象性的意义,这就是说,人被看成非对象性的、唯灵论的存在物。

(4)、假定一种存在物本身既不是对象,又没有对象。这样的存在物首先将是一个唯一的存在物,在它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存在着,它孤零零地独自存在着。因为,只要有对象存在于我之外,只要我不是独自存在着,那么我就是和在我之外存在的对象不同的他物、另一个现实。因而,对这第三者的对象说来,我是和它不同的另一个现实,也就是说,我是它的对象。因此,一个存在物如果不是另一个存在物的对象,那么就要以不存在任何一个对象性的存在物为前提。只要我有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就以我作为它的对象。但是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种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虚构出来的存在物,是抽象的东西。说一个东西是感性的即现实的,这是说,它是感觉的对象,是感性的对象,从而在自己之外有感性的对象,有自己的感性的对象。说一个东西是感性的,就是指它是受动的。

(5)、Ⅲ.理性。理性的确定性和真理。(a)观察的理性;对自然界和自我意识的观察。(b)理性的自我意识通过自身来实现。快乐和必然性。心的规律和自大狂。德行和世道。(c)自在和自为地实在的个性。精神的动物界和欺骗,或事情本身。立法的理性。审核法律的理性。

(6)、然而情况可能是这样的,当萨特和伊波利特论述黑格尔和马克思之间的关系时,科耶夫的重要文本已经存在于公共领域。科耶夫在1939年1月14日发表了《精神现象学》中题为《自我意识的***与依赖:主人与奴隶》这一节的意译,添加了很多注解。对我们的意图而言,更为有趣的是,科耶夫还以马克思下面的这句话作为题词:“黑格尔……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尽管没有给出参考文献,但事实上这句话引自20世纪30年代才发表的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因此,科耶夫是第一个将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著名论断与《精神现象学》中的主奴辩证法直接联系起来的人。

(7)、马克思把第261节讨论公民权利和义务关系抽象为辩证法的推理:“无限的现实的精神”把自己分为有限的领域,是“为了返回自身,成为自为的”。马克思评论说:“逻辑的、泛神论的神秘主义在这里已经很清楚地显露出来”,随后认定说:“这一节集法哲学和黑格尔整个哲学的神秘主义之大成”。(同上,第10,12页)“逻辑的、泛神论的神秘主义”的基调在对各节的评论中处处可见。其之所以“逻辑”,因为“整个法哲学只不过是逻辑学的补充”,是“逻辑学中的一章,’;其之所以是“泛神论”,因为“各种不同的权力的命运是由‘概念的本性’预先规定并封存在圣宫(逻辑学)的神圣记录中”;其之所以是“神秘主义”,因为“在一切阶段上都遇到上帝人化,这种说法又造成了一种深奥的、神秘的印象”。(参见同上,第23,19,51页)   马克思批判说:“黑格尔的主要错误在于,他把现象的矛盾理解为观念中、本质中的统一。”(同上,第114页)比如,在评论第269节时,马克思虽然表扬黑格尔把******看作机体“这是前进了一大步”,但接着批判黑格尔仅在观念中表述这一发现。马克思指出,由于在黑格尔逻辑学中,动物有机体和***机体都是地道的“逻辑观念”,而现实的主体即***制度“则变成它们的简单名称”。(参见同上,第15-16页)因此,“从机体的一般观念通向***机体或***制度的特定观念的桥梁并没有架设起来,而且这座桥梁永远也架设不起来。”(同上,第18页)

(8)、每堂课程开始,主讲人都会以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或一首乐曲切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从鲜活的感情经验和体悟出发,再上升到哲学性的疑问和反思,让听众更轻松地打开哲学思考大门。

(9)、马克思在《批判》手稿的末尾还批判了黑格尔的《逻辑学》,指出“全部逻辑学在于证明:抽象的思维本身是虚无,绝对理念本身是虚无。只有自然才确是某种东西”。在《逻辑学》中,各种纯概念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发展过程,但是这个逻辑过程到“绝对精神”时就到达尽头了。因此,对于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而言,不得不扬弃“逻辑学”,进入“自然哲学”。然而,在黑格尔那里,自然并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个外在并***于人的自然,相反地,“精神是自然的真理,是自然的绝对第一性”,这个“绝对者是精神”。既然精神是第一性的,“因此整个自然对于他只是在感性的外在形式下重复一遍逻辑的抽象概念罢了”。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所讲的否定以及否定之否定,都是在纯思维中进行的,从“逻辑学”过渡到“自然哲学”,不过是宗教家的“上帝创世说”的哲学化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10)、同样地,扬弃了的质等于量,扬弃了的量等于度,扬弃了的度等于本质,扬弃了的本质等于现象,扬弃了的现象等于现实,扬弃了的现实等于概念,扬弃了的概念等于客观性,扬弃了的客观性等于绝对观念,扬弃了的绝对观念等于自然界,扬弃了的自然界等于主观精神,扬弃了的主观精神等于伦理的客观精神,扬弃了的伦理精神等于艺术,扬弃了的艺术等于宗教,扬弃了的宗教等于绝对知识。

(1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2)、(b)但是,撇开上述颠倒的说法不谈,或者更正确些说,作为上述颠倒的结果,在黑格尔看来,这种行动,第仅仅具有形式的性质,因为它是抽象的,因为人的本质本身仅仅被看作抽象的、思维的本质,即自我意识;而

(13)、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只有他在这个领域内作出了真正的发现,总之他真正克服了旧哲学。费尔巴哈成就的伟大以及他把这种成就贡献给世界时所表现的那种谦虚的纯朴,同批判所持的相反的态度恰成惊人的对照。

(14)、道德意识有个人主观与群体信念或信仰两个方面。当后者成为社会习俗,“道德”就过渡到“伦理”。“伦理”(Sittlichkeit)是社会生活方式,包括习俗和制度两个方面。黑格尔说,习俗是“取代纯粹自然意志的第二天性”,“风尚是属于自由精神方面的规律,正如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第170页)风俗的特点在于它是精神的制作艺术,靠教育维持传播,悄然地改变并稳定一定的社会制度。“家庭”“市民社会”和“***”这三个“伦理实体”背后都有不同习俗的“伦理精神”。

(15)、黑格尔的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哲学命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对立统一。马克思认为,要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可以集中地批判《精神现象学》的最后一章(第八章“绝对知识”)。这一章的“主要之点在于意识的对象不是别的,只是自我意识,或者说,对象只是对象化了的自我意识,作为对象的自我意识”。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两大错误是:其把一切看作是抽象的(或纯粹的)哲学思维的异化和回归;其把全部外化历史和外化回归说成是抽象的、绝对的思维的生产史,即思辨逻辑的思维生产史。

(16)、主讲人会为你解析《存在与时间》《理想国》《沉思录》《会饮篇》等20本经典哲学著作的精华内容。涵盖古希腊罗马哲学、近代早期西欧哲学、德意志古典哲学、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内容。

(17)、第因为这种观点是形式的和抽象的,所以外化的扬弃成为外化的确证,或者说,在黑格尔看来,自我产生、自我对象化的运动,作为自我外化和自我异化的运动,是绝对的因而也是最后的、以自身为目的的、安于自身的、达到自己本质的、人的生命表现。

(18)、但是,由于黑格尔根据否定的否定所包含的肯定方面把否定的否定看成真正的和唯一的肯定的东西,而根据它所包含的否定方面把它看成一切存在的唯一真正的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活动,所以他只是为那种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这种历史还不是作为既定的主体的人的现实的历史,而只是人的产生的活动、人的发生的历史。

(19)、第意识、自我意识在自己的异在本身中也就是在自己身边。因此自我意识,或者,——如果我们撇开黑格尔的抽象而用人的自我意识来代替自我意识,——从而可以说人的自我意识在自己的异在本身中也就是在自己身边。这里首先包含着:意识,也就是作为知识的知识、作为思维的思维,直接地冒充为异于自身的他物,冒充为感性、现实、生命,——在思维中超越自身的思维(费尔巴哈)。这里所以包含着这一方面,是因为仅仅作为意识的意识所碰到的障碍不是异化的对象性,而是对象性本身。

(20)、黑格尔在这里、在他的思辨的逻辑学里所完成的积极的东西在于:***于自然界和精神的特定概念、普遍的固定的思维形式,是人的本质普遍异化的必然结果,因而也是人的思维的必然结果;因此,黑格尔把它们描绘成抽象过程的各个环节,把它们联贯起来了。例如,扬弃了的存在是本质,扬弃了的本质是概念,扬弃了的概念……是绝对观念。然而,绝对观念究竟是什么呢?如果绝对观念不愿意再去从头经历全部抽象活动并满足于充当种种抽象的总体或自我理解的抽象,那么,绝对观念也要再一次扬弃自身。但是,自我理解为抽象的抽象,知道自己是无;它必须放弃自身即抽象,从而达到了恰恰是它的对立面的本质,达到了自然界。因此,全部逻辑学都证明,抽象思维本身是无,绝对观念本身是无,只有自然界才是某物。

上一篇:精选140句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1200字(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800字高中)

发布日期:2024-05-07 22:10:23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