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139句马尔克斯生平事迹(马尔克斯的一生充满传奇)

日期:2023-11-07 19:27:53【该时间系统自动生成,不作为文章发布时间】 作者:admin

马尔克斯简介生平

1、马尔克斯生平简述

(1)、1965年开始创作《百年孤独》,1967年小说出版后被誉为杰作,短时间内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并饮誉全球,奠定了作家在文坛上的地位。随后又创作了《家长的没落》和《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等小说。

(2)、到了哥伦比亚小说家马尔克斯这里,之所以刻意回避“魔幻”的命名,一再强调“现实”,也是因为他所说的现实,是有别于西方的大一统概念,独属于拉美的现实,与西方认知体系中的“现实”应属于同一层级。

(3)、上校表明是“军人”,名字告诉我们这本书要写奥雷里亚诺家族的故事;

(4)、马尔克斯这一经典开头影响了世界上无数作家,他的魔幻现实主义让无数作家模仿还乐此不疲。

(5)、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它不是文学集团的产物,而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共同倾向,主要表现在小说领域,流行于拉美地区。

(6)、不甚为人所知的是,在决心从事写作之前,他一度以成为一名电影导演为梦想。为此,他还曾专门在罗马刻苦钻研了几个月的电影知识。一代文豪究竟为何没有走上导演之路,如今已经很难知晓。只是从后期与媒体的几次交流中隐约得以窥见他从前的情怀。1987年,在接受《拉丁报》采访时,马尔克斯说道:“导演曾是我青年时代的梦想,但现在我必须说,我永远不会导演电影,因为我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困难的工作。我会是一个失败的导演。”旁人很难明白,作家是由于什么原因而自认道行不够。

(7)、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JosédelaConcordiaGarcíaMárquez,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是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为一个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代表作有《百年孤独》(1967年)《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年)。

(8)、对,这一句话已不仅仅是展开小说的一个初始的情节,而且容纳了现在、过去、未来三个向度,展示了小说叙事的时空性。

(9)、应该是类似一千零一夜的那种感觉:细节的真实与情节的荒诞。

(10)、她两个孪生哥哥为了给妹妹洗清耻辱,在小镇广场人流最大的牛奶店呆坐了好久,甚至为了延缓时间还换了几把型号的杀猪刀,大肆宣扬他们要杀死圣地亚哥。

(11)、“行刑队”三个字,透出了故事背景:它发生在一个动荡的年代;

(12)、作者简介: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马尔克斯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

(13)、其实在外文语境中,“神奇现实”总有一个限定的形容词americano(“美洲的”,这一点往往被评论家忽略),所谓“神奇现实”其实是“美洲的神奇现实”。

(14)、看懂马尔克斯,你只要记住一句话,我们来自尘土,仍归于尘土。生命在于过程,与宿命轮回没有什么关系。

(15)、1969年-《百年孤独》获法国最佳外国作品奖。

(16)、她就在我们这里,孤零零地待在房子里的一个角落。我们把她的东西取来之前——就是些闻上去有刚锯开的木头味的衣裳,还有她用来走泥路的轻得没一点儿分量的鞋子——有人跟我们说过,她肯定适应不了那种慢腾腾的生活,没有一丝甜蜜滋味,除了打不破的结结实实的孤独,再没有其他消遣,而且这生活还要一直紧贴在她的背后。又有人说——好长时间之后我们才想起这话——她也曾经有过童年。也许当时我们都不太相信。可现在,看见她就坐在角落里,两眼充满惊恐,一根手指放在唇上,我们兴许都认可了,她的确有过童年,而且她曾经能敏锐地感觉到雨水将至的凉爽,也总能侧身承受突如其来的阴影。

(17)、其实还有很多人,他们早已被生活磨光了这样大开大合的情绪,他们只是选择对一切都不在乎了。但是冷漠麻木,却是人性最危险的地方。因为它会绝缘爱,却让恨指数增长。

(18)、1940年,马尔克斯迁居首都波哥大,1947年入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并开始文学创作,在大学期间,马尔克斯如饥似渴地阅读西班牙黄金时代的诗歌,这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我们看看在被害者圣地亚哥家里,在他被杀的那个参加完婚礼酒后的清晨,周围的人本应该有多少个机会可以提前告诉他,让他活下来,但是所有的本应该都未完成。

(20)、这里很好列举了两个自由派起义军将领在权力高峰时的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应对的不同选择。

2、马尔克斯生平事迹

(1)、马尔克斯认为,如果要当一名作家,需知道历史以来的所有文学。他年轻时大量阅读,但最喜欢的还是一本西班牙早期的骑士小说,薄伽丘和塞万提斯也受它影响,他还喜欢丹尼尔·狄福的《大疫年纪事》、《俄狄浦斯王》,托尔斯泰的小说他从未买过,尽管他知道《战争与和平》是最优秀的长篇小说。由此我们猜想,马尔克斯更喜欢传统的神话、悲剧、冒险小说,这种阅读偏好的影响深深留在了马尔克斯写作的巜百年孤独》的叙事魔幻里。之后,马尔克斯从写作需要出发,他的阅读习惯从文学性偏向文献性的东西。

(2)、1961年至1967年侨居墨西哥,从事文学、新闻和电影工作。

(3)、他允许我把校图书馆的书带回家,其中的《金银岛》和《基督山伯爵》成了我坎坷岁月中的精神食粮。我如饥似渴地读,想知道下一行发生了什么,又不想知道,生怕精彩戛然而止。读完《一千零一夜》和这两本书之后,我永远地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百读不厌的书才值得去读。

(4)、圣地亚哥•纳萨尔这个21岁就有丰厚家业的当地帅小伙,在小说第一句话就被杀掉了,绝无起死回生的可能。“圣地亚哥在被杀的那天,清晨五点半就起床了。夜里,他梦见自己冒着蒙蒙细雨,穿过一片榕树林,这短暂的梦境使他沉浸在了幸福之中。但醒来时,仿佛觉得全身盖满了鸟粪。”

(5)、《百年孤独》的故事发生在虚构的马孔多镇(马尔克斯称威廉·福克纳为导师,显然深受其影响)。

(6)、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7)、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圣经》故事的原形,亚当和夏娃被造出来,由于一条蛇的引诱,他们偷吃了禁果,最终被逐出伊甸园。《百年孤独》里的布恩迪亚和乌苏拉也因为触犯族规而被逐出家乡,开始颠沛流离。而“逃避预言”进而“预言应验”的模式也贴合了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的情节。布恩迪亚与乌苏拉因为触犯族规而被驱逐,正由于被驱逐进而完成了预言。 

(8)、《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是马尔克斯继《百年孤独》后最好的中篇。

(9)、18岁进国立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井加入自由d。

(10)、说老实话,虽然《霍》贵为网红爆款,但我对它提不起什么热情。如同《苦妓回忆录》一般,这像是马尔克斯写来自娱自乐的作品。虽然同样有着精彩的情节,但我实在提不起兴趣,所以就跳过吧。《苦》也是一样,虽然贵为封笔之作,但没什么意思,个人不推荐。

(11)、他认为拉丁美洲人跳过了20世纪,失去19世纪的某些美德,比如,大公无私、浪漫主义和对爱情的恐惧。这里透露一个小秘密,马尔克斯纵然认为现代人胆大妄为,缺少对爱情的尊重,而他不折不扣,是一个见了打动他的女人也不敢放眼望的胆小鬼。

(12)、2014年4月18日,据法新社报道,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于北京时间18日凌晨在墨西哥城去世,享年87岁。

(13)、马尔克斯早在十八岁时,已确立了构成他全部生活基础的两种信念:“人类当前的命运是社会主义;所有优秀的小说都应是现实的诗意地再现。”后面他的一生,也一直是这两路线路的指引和延续。

(14)、  (3)两个同是受害者的关键人物从未担当过叙述者

(15)、1961年至1967年侨居墨西哥,从事文学、新闻和电影工作。

(16)、怀旧总会无视苦难,放大幸福,谁也免不了受它的侵袭。

(17)、那天晚上,我们坐在院子里,心里明白她不会再笑了。也许我们都在提前为她冷若冰霜的严肃、为她这样任性地在不见天日的角落里过活感到难受。我们难受至极,就像那一天我们看见她蜷坐在现在待着的角落里,听她说她再也不在屋里瞎转了一样难受。一开始我们谁都不敢相信她的话。好几个月了,我们总看见她不分钟点地在各个房间里转来转去,头僵直着,双肩垂着,从不停步,也从不知道累。一到夜晚,我们就听见她身体窸窸窣窣的声音,从一个暗处走到另一个暗处;也许有好多次,我们听见她神神鬼鬼地走动,耳朵一直追随她走遍整间屋子,躺在床上彻夜难眠。有一回,她对我们说,她在镜中看见一只蛐蛐,就深藏在那清晰可见的透光处,她还穿过了镜子的表面去捉它。我们真的不知道她想告诉我们什么,但是我们都看见她身上的衣服全湿了,贴在身上,就像刚从水池里上来一样。我们没人想去探个究竟,我们的决定是,把屋子里的小虫子全部杀死:把所有让她中邪的东西全部毁掉。

(18)、就个人偏好而言,(我读过的)马尔克斯的小说大概可以做一个如下的排序:

(19)、马尔克斯20岁时,《观察家报》刊载了他的第二篇小说《夏娃钻进猫肚里》。这篇作品行文流畅,但沿袭了他首部小说的构思和梦境情节,通过讲述转世投胎的故事,将孤独、思乡的情愫与荒宅、冥府的恐怖想象结合在一起,最终完成了由恐惧向死亡,进而向现实跨越的过程。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从此浸透在马尔克斯的文学当中,成为其鲜明的个人印记。《百年孤独》更是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元素共冶一炉,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成为魔幻现实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作。后来拉美文学“魔幻现实主义”之盛,足见马尔克斯地位之崇高。

(20)、具体到每个作家,写作的“灵感”的召唤是不同的。马尔克斯总是从某个童年印象或生活图景印象开始,由此酝酿出他的整个故事,他承认,他无法像另一些作家从一个概念、理念或纯粹的才智出发,写出一篇小说,比如典型者如赫胥黎。他认为写故事有更好的手段。帕慕克也倾向于传统的讲故事手段,认为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完全是另一个范畴,属现代主义的写法。

3、马尔克斯的一生充满传奇

(1)、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2)、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JosédelaConcordiaGarcíaMárquez,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是哥伦比亚的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作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也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198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3)、这或许是最深的恨的偏见,撬动了最浓的爱的勃发。只是,命运的这圈没转完,我们依然不知道这算不算结局。

(4)、23年过去了,那个智商30却红遍全球的天才指挥家舟舟,如今在深圳靠低保度日

(5)、在中国,近年来也开始出现带有魔幻现实主义意味的电影。顾长卫2011年的《最爱》,就颇具几分《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影子,借一个艾滋病重度感染感染的乡村,演绎了一则啼笑皆非的荒诞寓言。国内在这方面最优秀的诠释者,当属姜文。无论是《太阳照常升起》还是《让子弹飞》,都以那种承袭自远方南美大陆的独特气质而感染观众。

(6)、他认为人们进入文学作品过于严肃了,以致无形塑造了门槛,如果读者阅读时不是抱着目睹圣物心态,而是能发出像阅读《堂吉诃德》和拉伯雷《巨人传》般惹人捧腹的笑声,那人类的命运将是另外一幅样子。这里,我们猜测,显然不是马尔克斯自我谴责的非理性乐观心态作祟吧。

(7)、我们知道,马尔克斯与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交谊匪浅,他曾推翻巴蒂斯塔政权,于1961年4月向全世界宣布古巴实行社会主义革命。马尔克斯非常热衷和支持古巴革命,信仰社会主义。但他自认不具有政治领导天赋和才能,但作为作家,肯定也具有政治立场,人是观念动物,总得相信某些东西,而正是某些信仰热情推动作家在作品中去表达,去寻找,有时也去冲破他固有的成见,于朦胧中找到新的方向和光亮,一些他暂时未知的新生之物。

(8)、正如《百年孤独》中那著名回忆的起始段:“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以及书中途部分的,“数年后面对行刑队时他穿的也是这一双。……”

(9)、相似的语句总是重复出现,回应着开头那句,让人有点恍惚,又带点警觉,似乎命运早有预兆,而人在流年里浑然不觉,一种时光穿梭抛去又拉回的感觉,延展了故事给人的心理历时空间,契合了书名的“百年孤独”与沦桑之感……

(10)、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百年孤独乃是过去五十年来所有语言中最伟大的杰作。

(11)、错时的效果:将叙事中心从“凶杀案”转移到“事先张扬”的过程;引出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何以能够得以实施这一问题。

(12)、从1830年至19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

(13)、白嘉轩后来最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中娶过七房女人。

(14)、马尔克斯花了30年时间,在一部不到10万字的作品中,甩出了50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密集交错地呈现了几个涉事家族的男男女女,甚至白描残暴至极的杀人场景。只是为了说宿命吗?显然不是,他是为了通过宿命,让人们看到背后那双推手和冷笑的嘴角到底是谁。

(15)、砸向命运的那一刻,人心的溃烂比尸体还要恶臭。

(16)、下班后工作消息该不该回?《奇葩说》蔡康永的一句话,真相了

(17)、在哈维尔·巴登看来,“爱情和死亡一样永恒,对两者的追求也殊途同归”。

(18)、《百年孤独》介绍一个家族在一个世纪中的崛起与衰落的过程,围绕着其中两个兄弟与取了他们相同名字的后代的故事。故事中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而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拥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理念、信条与行事的标准、动机与准则。

(19)、《百年孤独》在一经出版,在市面上的销量一路飙升。到目前为止,还真的没有哪一部纯文学小说,能够如此的畅销。这本书俨然已经成为了超级畅销书,各大书店,那都是把这本书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可见这本书的影响力。

(20)、马尔克斯认为,一种真正的重要影响是在阅读一位作家的作品时,他对你产生深层次的影响,甚至改变你对世界和人生的某些观念。因此他更愿意提索福克勒斯、卡夫卡、福克纳、兰波、弗吉尼亚·伍尔芙等。伍尔芙改变了他对时间的概念,使他在一刹那间隐隐约约地看到了马孔多崩溃的全过程和最后结局。

4、马尔克斯其人

(1)、曾有记者问卷调查作家,您对哪些错误最宽容?大师答曰:腰部下面犯的错误。又问:如有可能,您最想做个什么样的人?答曰:集市上耍魔术的人,并希望具有预卜吉凶的能力。再问:您性格的主要特点?答曰:诚实,包括对我不喜欢的人。又问:您的主要缺点是什么?答:非理性的乐观主义。复问:您最喜爱的颜色?答曰:牙买加下午三点时加勒比海的黄色。又问:您愿意在什么地方居住?答:蒙娜丽莎画像背景里那条忧伤的小溪旁。又问:您最不屑的历史人物?答:哥伦布。

(2)、马尔克斯说:“我永远也写不出从概念出发的小说,我从来都是以意象和情感出发,而整本书就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从概念出发可以写文学评论或专题论著,但不能写别的东西。”我们或许认为,这是马大师的偏颇,我更相信这是写作者擅长的思维差异,后者仍可构建出一个令人震撼的小说帝国,想想《美丽新世界》的预言魔力,把世界快进了近一个世纪。

(3)、直到很久以后,沙子依然能清晰地回忆起那天上午东山敲开他房门时的情景。

(4)、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5)、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 

(6)、永远闭塞的小镇和那么多宿命与巧合。越忙越茫然的人,越空越失控的心神,连带着蒙昧小镇的清晨永远挥之不去的薄雾,紧紧扣在了大地的头顶。

(7)、“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她穿着半身丧服,戴着铜丝眼镜,淡黄色的头发已有些花白,头顶上挂着一只鸟笼,金丝雀在笼子里唧啾个不停。见到她坐在窗前这幅田园诗般的景象,我真不愿相信她就是我认识的那个女人,因为我不愿承认生活最后会沦落得与拙劣的文学作品如此相像。但那分明是她,那场悲剧发生二十三年后的安赫拉・维卡里奥。”

(8)、就好像本来没勇气跳楼只想引起关注的人,在人们的呼喊声和不耐烦的表情下,毫无退路的跳下去了。

(9)、出自: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

(10)、虽然他自视没有政治才能,但他又认为,在拉丁美洲要摆脱政治是不可能的,因为干革命需要全民热情。为此,相当长一个时期,他的目标是促进拉丁美洲文化的非殖民地化,推进拉丁美洲解放的进程,他写作外的政治生活是受社会主义理想搅动的。而拉丁美洲有无边无际的怀疑,它需要领袖人物,但是看不到这些人被杀人们就不会相信他们,这是多么可悲可怖的矛盾,让马尔克斯泣血。

(11)、人们普遍认为,马尔克斯受福克纳影响颇深。他不以为然。我们知道,福克纳的小说背景大都设置在“约克纳帕塔法县”,他创建了“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而数代人不同阶层的家族故事就承载其中,我们在马尔克斯作品里也看见布莱迪欧家族类似,他的某些人物也贯穿于数部作品之中,有时虽有改头换面,易装出现,也容易辨认。就像马孔多灰飞烟灭,它的历史存在只刻在一张薄薄的羊皮卷上,但马尔克斯说,在文学作品中,我可以让它消失,也可随时让它回来,这正是文学作品的魔幻,它与史实考证之不同。

(12)、那道门闩是在他拼命呼救前几分钟,母亲刚刚从里面插上的。因为她要奋力保护,她自以为早已经跑回家的儿子。

(13)、那天晚上,我像战场上的战士一样视死如归地发下誓言:要么写作,要么死去。或者如里尔克所言:“如果您觉得不写也能活,那就别写。”

(14)、如果你在《百年孤独》的非线性时间里迷失了的话,不妨抓住一个名字:布恩迪亚上校。他就像是一个纽扣,串联起了家族里各个人的故事,直到死后仍作为传说存在。个中情节有很多大家解说过,我就不班门弄斧了。但我觉得一个很有趣的点在于马尔克斯对宗教的理解,这体现在“美人儿”蕾梅黛丝的故事上,尤其是她与奥雷利亚诺第二的妻子,费尔南达的对比。

(15)、他在这一天从醒来到死去,只用了几个小时。但却完成了一个悲剧生命的完美闭环。从“醒来时候觉得自己盖满鸟粪”,到最后在“阳光下看见自己洁净的发绿的肠子,他跪倒下去。”

(16)、简单探讨了下魔幻现实主义之后,想同大家聊一聊《百年孤独》那为无数人所称赞的文章开头。

(17)、当马尔克斯发电报对奥雷里亚诺上校说“马孔多在下雨”,那是对生命复苏的感慨,对雨这自然和中性之物的向往,人为的战争让位于自然秩序,扭曲人性的战争成了甩出去的小点,马尔克斯以生命之名,正在呼唤他的密友和上司呀,可惜奥雷里亚诺上校不能共鸣和体悟。

(18)、马尔克斯认为:“最好的西班牙语是墨西哥西班牙语:它掺杂了墨西哥土著民族讲的主要方言纳华语、外来的英语、法语,还聪明地创造了一些富有生命力的新词;它要打破一切规律而获得一种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能慷慨地满足这种生机勃勃的语言的全方位的需要,因此它才让胡安·鲁尔弗的语言如此的美丽而富有震撼力。”在语言表现上,马尔克斯也堪称大师,他从未摒弃民间语言,曾深究尼加拉瓜鲁文·达里奥的诗歌,认为他糅合的民族地方语言无法翻译,也曾据他的十几首诗歌写作过一部小说。

(19)、多年以后,对于安赫拉的处女之身究竟为何人所夺,小镇上早已没人在乎,只剩下被大卸八块的圣地亚哥的尸体在地下三尺唱着悲歌。而我们这些和故事深爱一场的读者,被晾在一旁抓心挠肝,只能反复读着小说最后那句,“多年以后……”。

(20)、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

5、马尔克斯人物简介

(1)、最后巴尔加斯·略萨问马尔克斯:文学有什么用处?我认为马尔克斯给出了最好答案,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答案:“文学、特别是小说肯定有一种功能。现在我不知道这样说是幸运还是不幸,我认为这种功能是一种破坏性的功能。对吗?我不知道有哪种优秀文学作品是用来赞颂已经确立的价值的。在优秀文学作品里我发现总有一种摧毁已被确立的、被强加的东西和促进建立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社会制度的趋势。总之,是改善人们生活的趋势。”

(2)、「凡是已经发生的,换一种方式也会必然发生」

(3)、大师们一直很刻意地在写着现实,他们刻意用“狭隘”的眼光去写荒唐的社会制度,独裁、极权、或是自由。

(4)、18岁考入国立波哥大大学法学系,可是作家对法律毫无兴趣。后因时局动荡,中途辍学,随后进入《观察家报》任记者,并逐渐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5)、人或许是这个世界唯一使别人遭受痛苦,而不带其他目的的生物。动物的杀戮因为饥饿或者生存,而人不是,人恶意的萌发,可能仅仅是因为你无意间过得比他更好些,或者我希望你能安抚我的不安,你却总在指责我的不足。

(6)、马尔克斯认为后来社会主义在东欧的失败并非制度的缺陷,而是苏联人民本身不具备一些素质能力。我们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作家最后的理想主义寄托,信仰让人飘离险岸,也让人沉溺。许多作家都有世界一体的大同思想,这是文学的信仰之光,它或并不代表实际,我们宁愿把它看作某种整体象征罢了。

(7)、该小说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在二十岁的时候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年轻了;经过各种人生曲折之后,到了八十岁,他们还是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老了。在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作者展示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所有的爱情方式。

(8)、林佳,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外国文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9)、外祖父当过上校军官,性格善良、倔强,思想比较激进;外祖母博古通今,善讲神话传说及鬼怪故事,这对作家日后的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10)、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1936-),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作家及诗人。

(11)、秘鲁诗人聂鲁达与马尔克斯互为挚友,不仅他们在文学才华方面惺惺相惜,而且两人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高度一致,这些力量纽带将他们的友谊牢牢绑缚在一起。

(12)、整本《百年孤独》的叙述方式都基本上是由果溯因,让家族的历史不断循环往复。通过时间的不断折返,过去与未来的不断接头,我们能体会到一种家族的而非角色的气质,一种集体的而非个人的气质,一种不断循环的而非戛然而止的感受。

(13)、马尔克斯早年十分钟情于电影。仅他自己亲自操刀剧本的影片,就有《俄狄浦斯市长》《寡妇蒙蒂尔》《爱与群魔》等多部。在那段年少不羁的岁月,他甚至还演过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配角。为《观察家报》(这也是他20岁那年首次连载他小说的重磅级媒体)撰写的几篇通讯搞,采用的写作手法也酷似影评。应当说,年轻时的马尔克斯是电影界的“全才”,以编剧、演员、影评人等多重身份活跃在这个圈子里。当他后来成为举世闻名的文豪之后,还曾担任新拉美电影节的主席职位。电影,始终是他心中割舍不断的一片挚爱。

(14)、而在新娘安赫拉家里,是凶手家族的另一条重要主线。

(15)、这让我想起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巜情感教育》时进行的一丝不苟的大量准备工作,没错,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也参考了福楼拜《情感教育》中写作的手法,战争背景若隐若现,始终隐于爱情的帷幕之后。但他认为,福楼拜没有严丝合缝把战争与爱情紧密结合,致使阅读感受有些分离、支离破碎,这是他的失败。为写此书,马尔克斯读了许多19世纪的此类欧洲小说。

(16)、因此,他声称“现实是最伟大的作家”,“我们的任务,也许可以说是如何努力以谦卑的态度和尽可能完美的方法去贴近现实”。

(17)、在那个人们早已记不清是鸟语花香还是雾霾阴雨的清晨,嗅觉是不会说谎的,整个小镇都充斥着混杂着杀猪刀遗留在人身上的那种黏糊糊的尸臭和血腥味。

(18)、我问门房,是否允许女友半夜来访,他的回答充满智慧:“不允许,先生。但不该看的,我从来不看。”

(19)、助推恶意的裂变的是集体失语,这种失语背后其实跟《百年孤独》所要表达的拉美大陆的那种封闭与落后是一脉相承的。

(20)、当然,马尔克斯的语言是多变的。早期作为记者,受过多年新闻写作训练,这让他也能轻松驾驭简炼简洁的语言风格,他早期的作品节制、严谨,倾向现实主义,如海明威式的,而随文学叙述形式及语气的需要,他同样可变幻出如巜百年孤独》里丰富形象斑澜的语言,如拉美本身那片奇幻的土地,正如他所说,他是随故事的需要形式而安置他的语言风格。而每本小说为它找到一恰当叙述形式是非常考功夫的,常常决定着小说的成败。

(1)、《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案》>《百年孤独》>《礼拜二午睡时刻》>《族长的秋天》≈《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枯枝败叶》≈《恶时辰》>《格兰德大妈的葬礼》>《霍乱时期的爱情》>《苦妓回忆录》

(2)、主办方:首都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离退休干部工作局

(3)、代表作:  《百年孤独》《枯枝败叶》《霍乱时期的爱情》《格兰德大妈的葬礼》《迷宫里的将军》《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我不是来演讲的》等。    

(4)、1961年到1967年,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妻子梅尔塞德斯、两个儿子罗德里戈和贡泽洛主要居住在墨西哥,在那里他担任记者、公关代理人,从事电影脚本写作,并继续创作小说。1967年《百年孤独》出版后,立即被评论家誉为一部杰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并为他赢得各类奖金,并使马尔克斯可以全身心投入写作。

(5)、但是当他们没有受到真正的、认真的阻止,甚至人们当他们开玩笑一样的调侃和不屑时,孪生兄弟内心这份“不堪其辱”就没有得到期待中的同情和重视,甚至被侮辱的感觉会变本加厉。

(6)、移居国外后他没有荣誉相关的尊贵身份,他可以隐蔽在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过普通人的生活,自由自在地拿空瓶子卖钱换取食费。他曾经誓言当时某领导人不下台就封笔不出版小说,结果5年里说到做到。但在诺奖演说中他透露出对拉美对祖国对人民满满的爱,表现出一个作家的远见和担当。他的品格与他的作品一致。

(7)、可大家都知道,她连一句祷告词也不可能记起来,接下来我们又发现,她连时间的概念也一并失去了,因为她说她睡着了,蛐蛐从外面推着墙,她从里面顶着,又说她本来睡得熟熟的,有人架起她的肩膀,把墙挪开,又把她面朝太阳放下。

(8)、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丁美洲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

(9)、《百年孤独》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内容的享受,还有文体的创新。神一般的开头,让很多人从中收到启发,被许多的作家借鉴模仿,陈忠实和莫言就借鉴了这部小说,还把这种开头,放到了自己的小说里,两人的成名作,那都是有着《百年孤独》的影子。

(10)、“多年以后”和“见识冰块的下午”,马尔克斯选择用这样一个开头,构成了一个首尾相衔的封闭之环。

(11)、谈到作品中人物的死亡,对作家来说就像他现实朋友中的离去,这非常令人悲伤,又似乎无从悲伤,就像对命运的顺应和接受。比如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塑造的祖母级人物、马孔多的拓荒者乌拉苏尔,是整部小说的灵魂支柱,中途倒下小说就得结束,所以马尔克斯让她活到了120多岁,直到差不多马孔多这个小镇从地图上被抹去。所以说,“一个作者不会杀死他笔下的人物,人物是自己死去的。”这又让我们一再复想起现实与虚构在一部作品中的比例尺度,和它们的重叠关系,以及让读者信服间的微妙……

(12)、命运是既定的,也是流动的。从来都是众多必然的巧合构成了我们在劫难逃的一生而已。命运不是网,是一棵树,它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让你依靠,也无处可逃。

(13)、本片被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哥伦比亚电影遗产十五佳。

(14)、  (2)在"我"的述中,整体上圣地亚哥处于弱势和无的地位,容易地获得读者的怜悯。

(15)、或许正是因为太多现实的残忍和苦痛在这些国家难以言说,才更需要一点超越现实的魔幻精神去解构和延伸。毕竟,苦难的触角伸不到想象的国度。马尔克斯,正是那个国度的国王。

(16)、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家长的没落》、《霍乱时期的爱情》

(17)、   (1)"我"避免"我"的家人掺杂在这场道德的舆论当中;

(18)、在这一意义上,《百年孤独》这本小说走到终点的方式并非全员失踪,而是作者主动打破了这种天真的前喻文明,解除了从开头起就不断制造的循环叙事:“羊皮卷上所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Einmalistkeinmal,这意味着一切都结束了。

(19)、这句话既指向未来,又能够回溯过去,一下把小说的三个维度都包容在小说第一句话中,也只有这样一个开头,才能显示马孔多镇以及布恩第亚家族的历史沧桑感。

(20)、电影文学剧本:《绑架》;文学谈话录:《番石榴飘香》;报告文学集:《一个海上遇难者的故事》、《米格尔.利廷历险记》

(1)、心理学意义上可以用“乌合之众”来解释。某种程度的从众心理,这种集体无意识往往是很多社会性悲剧的根源。小说竭力想要鞭笞的其实就是人性的觉醒。从这个角度讲,小说里所有知晓这场杀人案的人,无论欲言又止还是假意阻止,他们都是谋杀者。

(2)、本书是报刊杂志对马尔克斯的采访汇集,和作家诗人朋友对他的侧面写作文章汇萃。很少看访谈,看这类书更能了解作家的整个社会活动、政治倾向、写作过程等,这是另一个围绕作品外更广阔的世界。

(3)、当然,通过书写,马尔克斯认为也可借助影响力而参与政治。但文学不能当枪使,文学应该用作拉丁美洲文学总问题的一个方面。它需在拉丁美洲文学中找好自己的位置就行了;或者说,要把自己从传统的殖民主义中拯救出来。

(4)、而马孔多的女人和男人,他们不停地的出走和寻找的又是什么呢?

(5)、他说他见了心动的女人会害怕,害怕什么呢?我猜想作家普遍有丰富的情感,他害怕自己被那份美丽激起的能量和想象,燃烧自己。常常,他私享着这份邂逅赐予自己任意挥洒想象的欢愉,又略带现实威逼的恐惧。希望着又恐惧着,退避着,颤抖着,热烈着……这是很好的写作材料的养份,也让他在文字虚构中从另一方面实现自己。虽然看起来,马尔克斯在书里的爱情方面放浪形骸,他又却是实实在在的保守主义,这毫不违合,理所当然。爱情在文学里可实现部分替代,文学又确确实实是安放理想与失落的居所。

(6)、在小说中,大部分人围观这场死亡的时候,或许都有这样的心态:我知道他要死的时候,并没有太多惊讶。但死期临近,众人皆知,唯有他浑然不知,我却有些莫名的激动和兴奋,我,愣住了,我是谁。

(7)、但是,事先知晓的关于事件的答案没有减少阅读的欲望,读后也不会因最终的悬念而懊恼。因为一种因叙事带来的存在和思考,远比答案本身重要的多。

(8)、说起来,《百年孤独》的第一句话,毫无疑问是值得细讲的。

(9)、正是这些异别,给了他写作《迷宫中的将军》的契机,从一个历史人物西蒙·玻利瓦尔的书信研究入手,发挥他对人物惊人的领悟想象能力,塑造了一个与历史记载不同的玻利瓦尔,马尔克斯说,我要以文学方式记载一段更准确的人类历史,与虚假的历史记载对抗。

(10)、马尔克斯认为国家扶持作家是有损于创作的,作家唯一的责任是写出好作品,这是至高无上的行为。让读者心甘情愿买单,他憎恨中介机构的压榨。他不担心,他的作品是最底层的人也能读懂,因为他认为他描述的就是他们的生活现实,而非想象虚构出来的拉美大陆。

(11)、1948年因内战辍学,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幻想与现实的巧妙结合,以此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审视人生和世界。

(12)、魔幻现实主义的重点并非是魔幻,而是现实。莫言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他的获奖作品《蛙》被划在了魔幻现实主义。可是从《蛙》中,我们看到的明明就是现实。

(13)、一方面,马尔克斯力图摆脱人们加诸他的福纳克魔力影响的诅咒,另一方面,他又说,写作时必须要有超越“塞万提斯们”的胆略雄心,一个不想卓越的人只可能沦为二三流作家。

(14)、“冰块”衔接这个词语,西班牙语里类似于英文的DISCOVER,汉语被处理成了“见识”。

(15)、1982年,瑞典文学院认为,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即围绕着马孔多的世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因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

(16)、由此,我们可以料到,即便新闻采写,马尔克斯也更喜欢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他讨厌评论家,因为除了远离故事核心、胡乱吹评自以为是观点的评者外,一些深度评论家的观点破解了甚至连他在写作中也并不知道的秘密,比如他们归纳出他作品中的整体女性的代表形象,这将影响他继续塑造人物,不知道该不该听评论的,我们知道,在写作中是摸索在黑暗行走,这提前的曝光对作家来说或是一件坏事,是打扰。他始终强调他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作家,他不喜欢概念小说哲理小说,他只信服故事的魅力。

(17)、他认为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文学作品才有份量,因此,他每晚乐此不疲地在床上阅读博尔赫斯又极其讨厌全世界都热爱的博尔赫斯,略萨毫不避讳表示对博尔赫斯的崇敬,而我们的马大师对与他竞逐诺贝尔文学奖的博大师说,我只对你的语言感兴趣。

(18)、按照中国人的办法,你可以把所有阿卡迪奥代换成一个谥号“炀”,所有奥雷连诺都代换成“武”(好内远礼曰炀,夸志多穷曰武)。

(19)、作为一部经典著作,《百年孤独》的解读肯定不止以上列举的几种,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可以在其中读出孤独、永恒、现实、神话以及历史,它巨大而丰富的内涵等待你的解读。

上一篇:精选126句马尔克斯最好的作品有哪几部(马尔克斯哪些作品可读)

发布日期:2023-11-07 19:27:53
标签: